|“你算老几”事件背后的中芯国际:国运、期待、不涨的股价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谢泽锋
来源:巨潮商业评论(ID:tide-biz)
“你算老几”事件其实并不是无脑吵架 , 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群内正在讨论ArF光刻胶 , 中芯国际光刻胶负责人杨晓松认为国内在这一领域基本是空白 , “厂家都不敢见我” , 言下之意是:你们都在瞎炒概念 。
这时候方正证券首席电子分析师陈杭坐不住 , 直接就怼了:“你算老几?”
随后 , 该分析师亮明自己的观点 , 并转发了自己撰写的研报 , 大意是:中芯国际只是个代工厂 , 说白了属于集成商、做的是来料加工 , 并不是最核心的底层硬科技 , 当前成熟制程供应链国产化比依托于美国技术的7nm制程更有意义 , 中芯国际要配合好上游设备材料公司 , 做出合格产品即可 。
结果是 , 该分析师被踢出群 。
作为中国大陆最先进的芯片制造企业 , 中芯国际肩负着“全村的希望” , 国产替代的顶梁柱 。 再不济 , 也是全球第五大芯片代工企业 , 焉能让人如此diss?
但实际的情况是 , 在火爆的半导体夏季行情中 , 中芯国际成了股价表现的“后进生” , 股价上市即巅峰 , 去年7月16日登陆科创板 , 首日上涨至95元的高点后 , 便一路下跌 。 直到今年7月末 , 股价才开始有所上涨 。
中芯国际的股价走势 , 与它所肩负的期待和声誉都严重不符 。
股价后进生
就在芯片股大面积爆发的同时 , 中芯国际股价却迟迟不涨 。
今年以来 , “茅指数”熄火 , 锂电芯片光伏接棒 。 据统计 , Wind半导体指数年初至8月2日涨幅为46% , 7月份上涨达到14.62% 。
个股方面更是将行情演绎到极致 , 刚刚被大基金二期“相中”的南大光电半个月翻倍;
富满电子4月份至7月末 , 三个月上涨了4倍多;晶瑞股份7月以来上涨69.49% 。。。。。。
文章图片
图1/2
半导体ETF指数表现(2021年1月至今)
然而就在芯片股大面积爆发的同时 , 中芯国际股价却迟迟不涨 , 进入7月末才开始稍有启动的迹象 。
文章图片
图2/2
中芯国际股价表现(2020年7月至今)
盘子大 , 估值高 , 一直是压制中芯国际股价的原因 。 且相比其他半导体公司 , 中芯国际属于A+H股上市 , 有港股为参照坐标 , 资金在介入中芯国际时需要考虑港股的估值因素 。
和自己对比来看 , 自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后 , 其A/H溢价率一直维持高位 , 差距最大时 , A股股价是H股股价的3.65倍 , 最低也有2.31倍 。
和“友商”对比来看 , 台积电、三星、联华电子只有二、三十倍左右的市盈率 , 中芯国际高达上百倍 。 制程工艺在国际上尚未达到顶尖水平 , 却收获了超越国际顶尖公司的估值水平 。
2020年 , 中芯国际实现高增长 , 全年营收274.7亿元 ,同比成长24.8%;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43.3亿元 , 同比成长141.5% , 但这其中包括了高达24.89亿元的政府补助 , 扣非净利润仅有16.97亿元 。
有一种说法是 , 中芯国际代表着国内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 , 这些先进技术是极其稀缺且具备战略意义的 ,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定义企业的价值 , 百倍市盈率并不高 。
类似医药股的管线估值 , 军工企业的武器型号估值法 , “战略估值法”在本质上和矿产资源公司的“矿产蕴藏量估值”一样 , 都是乐观市场情绪的产物 。
资本市场虽然充满情绪 , 但长期看还是一个讲成长、讲业绩的地方 。
研发投入占比国内第一 , 但还不够
庞大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 , 也是台积电甩开竞争对手的重要原因 。
简单来说 , “IC设计-晶圆代工-封测”基本构成了芯片产业的流程图 , 其中 , 晶圆代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
但在芯片制造“奥运会”的舞台上 , 中芯国际还只是预赛水平 , 不够进入决赛圈的资格 。
论技术实力 , 中芯国际的制程水准 , 平均落后于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企业两代甚至三代的水平 。
全球来看 , 目前10nm及以下制程工艺领域 , 仅有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三个玩家 , 他们属于绝对的第一梯队 。 其中 , 仅台积电一家就独霸了全球将近6成的市场份额 , 其地位和影响力无可撼动 。
第二梯队则是以格罗方德、联华电子为代表 , 他们早在4-5年前就已经实现14nm制程工艺 。
而中芯国际第一代 14 纳米 FinFET 技术则是于 2019 年实现量产 。 而由于美国的“技术封锁” , 其12nm工艺和7nm工艺尚未实现量产 。
相较来看 , 台积电早在3年前就已经实现7nm的量产 , 如今更是几乎垄断全球7nm芯片的生产 。 不仅如此 , 台积电的5nm工艺去年年中进入量产阶段 , 苹果、华为、高通等均为台积电大客户——其高端芯片都只能由台积电代工 , 方可由图纸变成实物 。
最新消息显示 , 台积电4纳米工艺芯片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试产 , 2022年实现量产;3纳米产品预计在明年下半年投产 , 2纳米工艺正在开发中 。
收入方面 , 台积电的主要收入来自先进工艺 。 2021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 , 5纳米制程占其当季营收的14% , 7纳米制程占35% 。 先进制程(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营收高达49% 。
中芯国际就要逊色不少:55/56纳米依旧是中芯国际主要营收来源 , 占比高达32.8% , 其次是0.15/0.18微米 , 占比30.3% , 40/45纳米占比16.3% 。 先进工艺14/28纳米营收占6.9% , 这一数字去年同期还是7.8% 。
由于美国的“芯片禁令” , 台积电已于去年9月断供华为 。 华为将旗下麒麟710A芯片转给由中芯国际代工 , 采用14nm制程工艺 , 而其此前为台积电12nm制程工艺 。 但该芯片目前仅能搭载荣耀Play4T、novel 8 SE活力版等中低端手机上 。
庞大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 , 也是台积电甩开竞争对手的重要原因 。
众所周知 , 芯片是极为烧钱的行当 , 2020年台积电资本开支为186亿美金 , 预计2021年将达到300亿美金 , 在接下来三年 , 台积电计划投下1000亿美元的“军费” , 继续扩大自己的优势 。
对比来看 , 中芯国际2020年资本开支为57亿美元 , 因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清单 , 公司在采购美国相关产品或技术时受到限制 , 带来了不确定风险 。 因此 , 今年计划的资本开支缩减为43亿美元 , 并且大部分是用于成熟工艺的扩产 。
技术研发投入上 , 中芯国际研发资金占营收比重其实并不低 , 近4年维持在20%上下 , 台积电为8%左右 。 但研发投入规模方面 , 相去甚远 , 比如2020年台积电研发费用用254亿元 , 中芯国际为47亿元 , 台积电是中芯国际的5.4倍 。
半导体领域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 头部企业占据核心资源 , 拥有巨额的资本开支 , 优势愈发明显;晶圆代工方面更是如此 , 现在的台积电难逢敌手 , 天下无敌——“老大吃肉 , 老二喝汤 , 老三吃剩的 , 其他基本上就没什么存在感 。 ”
怪不得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表示:芯片代工业务就交由台积电来做 , 国内还是负责好芯片设计就好了 。
人才 , 还是人才
中芯国际人员流失率大约是台积电的3-5倍 。
经过了之前的离职风波后 , 梁孟松和蒋尚义双双留在了中芯国际 , 这对公司乃至整个中国芯片制造业来说 , 都是一大好事 。
梁孟松功不可没 , 当然为留下他中芯国际也“下了血本”——股权激励+薪资翻4倍+赠予价值2250万的住房 。
梁孟松2020年的总酬金为493万美元(约合3185万元人民币 , 包括赠予的住房价值)在所有高管中名列第一 。 而在2019年 , 他的薪酬仅有34.1万美元 。
芯片产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 , 随着国家对芯片的大力扶植 , 以及资本的风口涌入 , 芯片技术人才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
而中芯国际的员工离职率却高的离谱 , 甚至常年高于20% , 近两年有所下滑 , 2018-2020年员工流失率分别为22%、17.5%、17%;而台积电这一数字常年在5%以下 。 也就是说 , 中芯国际人员流失率大约是台积电的3-5倍 。
离职人中 , 40岁及以下员工离职率高达94% , 北京和上海两地占比为67.8% 。
由于跳槽率高 , 中芯国际被调侃是 “ 黄埔军校 ”和“ 培训基地 ” , 从中芯国际出来的人大都去了三星、台积电、英特尔等大厂 , 中芯国际为他人 “ 做了嫁衣 ” 。
人才结构方面 , 台积电研发人员约有5000-6000人 , 其中博士就有2000多人;而中芯国际2020年的研发人员不增反降 , 由2530人下降至2335人 , 其中博士236人 , 硕士1030人 。
2020年中芯国际研发人员平均薪酬36.2万元 , 2019年这个数字是31.9万元 , 涨幅约为13.48% 。 这个涨幅远低于中芯国际2020年24.77%的营收同比增速 , 以及141.52%的归属净利润增速 。
同样作为硬科技的代表 , 华为2020年员工人均年薪高达70.6万;台积电为41.9万元 , 研发人员则更高 ,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与总裁魏哲家2020财年年薪双双攀升至9774万元 , 增加2988万元 , 增幅达44% 。
后入局者也在奋力高薪挖人 。 OPPO今年最新的招聘中 , 对与数字芯片设计相关的应届生 , 年薪都开到了46万元 。
薪酬和奖励是绕不开的坎 , 为了挽留人才 , 5月19日 , 中芯国际计划拿出6753.52万股股票 , 奖励给了包括梁孟松在内的3944名员工 , 员工只需要以20元/股的价格购买就行 , 按照当日股价计算 , 相当于打了不到4折 。
不过 , 股权激励的条件是 , 若要完全获得限制性股票 , 2021-2024年营业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须达到7.0% , EBITDA的年复合增长率须达到2.5% 。
“野性激励”并非一劳永逸 , 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
21年前 , 为避开《瓦森纳协定》 , 张汝京引入了高盛、祥峰投资、汉鼎亚太、德意志管理基金等一批外资股东 。 在美国上市时 , 中芯国际的股东数量多达75个 , 这也为后来的内部纷争埋下了伏笔 。
长期以来 , 中芯国际利益错综复杂 , 派系斗争不断 , 公司高层频繁更迭 。 20多年来 , 中芯国际经历了4任董事长、5轮CEO , 掌舵者寂静更换 , 台湾系、海龟系、本土系水火难容 。
在中国芯片产业寻求突围的历史档口 , 中芯国际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
写在最后
资本令人狂热 , 也会令讲究理性和逻辑的分析师“失去理智” 。
现状却是冰冷残酷的 。 短时间就追上台积电、三星、英特尔、高通、AMD、英伟达等世界级巨头近乎“白日做梦” , 指望中芯国际一家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并不现实 。
看到股价的暴涨 , 有人认为中国的半导体崛起十拿九稳 , 但光有资本扶持远远不够 。
这是一个产业链的系统性的“突围”:设备、材料、工业软件等基础领域作为根基;IC设计-晶圆代工-封测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庞大的终端市场是坚强的市场后盾;缺一不可 , 相互依存 。 此外 , 还要有丰富的人才储备 , 深厚的资本纵深 , “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 。
中芯国际作为“全村的希望” , 不会缺钱 , 但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走向成熟 。 毕竟在这个行业里 , 钱不是万能的 。
【|“你算老几”事件背后的中芯国际:国运、期待、不涨的股价】(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