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第一块钠电池,宁德时代优势突出劣势明显
作为一种兼具资源、成本优势的技术路线 , 在入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发展之后 , 是否真正有机会在未来替代铁锂电池?
2021年7月29日 , 韩国能源市场分析公司SNE Research发布调查结果显示 , 中国电池巨头宁德时代(CATL)以29.9%的市占率排名世界第一 , 比亚迪第四 。 宁德时代上半年电池使用量为34.1GWh , 占据29.9%的市场份额 , 排名第四的比亚迪份额6.9% , 同比增长了203.6% 。
同一天 ,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正式发布了宁德时代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 , 同时 , 创新的锂钠混搭电池包也在发布会上首次亮相 。 接下来 , 宁德时代很有机会将自己全球第一的市占率继续保持甚至扩大 。
早在今年5月份宁德时代的年度股东大会上 , 曾毓群就曾透露 , 宁德时代将于7月前后发布钠离子电池 。 此话一出 , 便在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 钠离子电池概念股也纷纷掀起涨停潮 。
在今天消息发布后 , 宁德时代股价大涨6% , 报收于556.8元 , 总市值达到1.29万亿 , 位列深市第一、A股第四 , 仅次于贵州茅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 。 宁德时代连续两天反弹 , 涨幅达到12.5% , 市值增加1440亿 。 今年以来 , 宁德时代股价涨幅达50% 。
随着宁德时代股价大涨 , 曾毓群持股市值也水涨船高 。
7月8日 , 曾毓群的身家超过马云 , 成为中国第三大富豪;如今又超越了腾讯马化腾 , 跃升中国第二大富豪仅次于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 。 据福布斯实时数据 , 曾毓群身家达465亿美元 , 马化腾身家缩水至445亿美元 , 马云身家缩水至434亿美元 。
是概念还是新赛道?
去年股东大会上 , 曾毓群曾说过 , “锂还在炒 , 我就马上给你搞掉 , 搞一个钠 , 你看怎么炒?我觉得氯化钠炒不起来 , (因为)盐很多 , 是吧?”的确 , 曾毓群立马搞了出了一个“钠”电池 。
但也不难看出 , 尽管行业处于井喷状态 , 产业链的大块蛋糕却长期被上游占据 , 在上游资源端涨价潮下 , 宁德时代作为电池厂毛利率承压 。
所以 , 随着搭载锂电池的纯电汽车产量持续增加 , 锂电池产业面对诸如核心原材料储量低、开采难度大、成本提高等问题的加剧 , 才是宁德时代要发展钠离子电池的主要原因 。 wind数据显示 , 截止7月20日 , 今年碳酸锂价格已上涨66% , 氢氧化锂上涨96% 。
不过钠电池虽然进入视野 , 但人们质疑其技术尚不成熟 。 业内认为 , “用纳电池作为一个可选方案是必要的 , 但钠离子电池有明显的短板 , 可以在储能和低速电动车上能有所应用 , 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能源安全的储备技术 。 ”
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 近十年相关研究迎来井喷 , 产业开始布局 。 “钠离子有着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 , 主要通过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脱出实现电荷转移 。 ”宁德时代研究院副院长黄起森博世谈到 。
“但不同的是 , 相较锂离子 , 钠离子体积较大 , 在材料结构稳定性和动力学性能方面要求更严苛 , 这也成为钠离子电池迟迟难以商用的瓶颈 。 ”
为此 , 宁德时代在正极材料方面 , 采用了克容量较高的普鲁士白材料 , 创新性地对材料体相结构进行电荷重排 , 解决了普鲁士白在循环过程中容量快速衰减这一核心难题 。 在负极材料方面 , 宁德时代开发了具有独特孔隙结构的硬碳材料 , 其具有克容量高、易脱嵌、优循环的特性 。
的确 , 相较于锂电池 , 钠离子电池具备一定的优势 。 例如与锂资源相比 , 钠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 , 因此钠电池大规模商用后将具有较大成本优势 , 与此同时也更加安全 , 钠离子电池有相对稳定的电化学性能 。
但与此同时钠离子电池的劣势也十分明显 。
能量密度较低 , 当前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仅为120Wh/kg , 明显低于磷酸铁锂电池180Wh/kg和三元锂电池的240Wh/kg 。 另外 , 循环寿命较短 , 钠离子电池当前循环次数最高约1500次 , 显著低于磷酸铁锂电池的6000次与三元的3000次 。 而最重要的是产业链仍不完善 , 由于工程化设备、供应链配套等暂未形成 , 当前生产成本反而高于锂电 。
文章图片
图1/1
对此 , 光大证券分析称 , 钠离子电池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 , 在电池的能量密度上存在短板 , 但长期来看 , 预计到2025年 , 国内钠离子电池潜在应用场景的需求量为123GWh , 对应537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 。
独占鳌头却并非高枕无忧
虽然短板明显 , 但并没有影响业界对钠离子电池的“追捧” 。
宁德时代称 , 公司开发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 , 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160Wh/kg , 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 。 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 , 电量可达80% 。 而在零下20°C低温的环境下 , 仍然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 , 同时在系统集成效率方面 , 也可以达到80%以上 。
总体来看 , 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略低于目前的磷酸铁锂电池 , 但在低温性能和快充方面 , 具有明显的优势 , 特别是在高寒地区高功率应用场景 。
宁德时代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200Wh/kg , 宁德时代还表示 , 已经开始进行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布局 , 计划于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 。
目前宁德时代虽然独占动力电池市场的鳌头 , 但在赛道上的对手也越来越多 。 除了比亚迪之外 , 还有中航锂电以及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诸多国内新崛起的企业 , 国外的三星、LG、松下等日韩动力电池也在卷土重来 。
另外还有一直被业界议论的技术路线之争 。
今年4月 , 曾毓群公开表示 , 随着充电桩的愈发普及 , 未来续航里程需求降低 , 磷酸铁锂电池的增长速度会非常快 , 三元锂电池的占比则会逐步减少 , 而一些需要长续航的高端车依然会需要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 , “我们基本上是不能偏科的 , 全部产业链都做 。 ”
在锂电池路线 , 宁德时代两者均沾 , 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 所以这也是曾毓群急需发展钠电池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
值得一提的是 , 7月23日 , 发改委、能源局在新型储能发展指导意见中 , 便提出加快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 。
多家券商均表示看好钠离子电池在储能方面的应用 , 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能量密度较低要求的储能、工程机械、通信基站、两轮车等场景实现商业化 , 对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成熟的储能技术形成一定的补充 。 同时 , 随着宁德时代等多家公司的入局 , 整个钠离子电池产业链有望充分受益 。
不过无论是钠电池还是锂电池 , 碳中和下催生的万亿瓦时级的电池需求都令不同技术路线的电池都有了展示的舞台 。 相关行业报告认为 , 新能源产业已进入到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发展阶段 , 愈发细分的市场对电池提出了差异化的需求 。 钠离子电池有其独特优势 , 有其不同的适用场景 , 将与锂离子电池实现共存互补 。
【界面|第一块钠电池,宁德时代优势突出劣势明显】但仍需清楚的认识到 , 现阶段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实际仍处于导入阶段 , 只有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 , 才有可能推进钠离子电池提升应用程度的机会 。
推荐阅读
- 地面|全程回顾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 榜单|荣耀:Magic3至臻版获DxOMark音频总分第一名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观测|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水星|期待!新年第一天火星合月,1月4日一起去看流星雨
- IT|美律所对法拉第未来提起集体诉讼 涉嫌触犯证券法
- IT|以色列正式批准开放第四剂新冠疫苗接种 限免疫力低下人群
- 养殖|科创信达冠名!第二届智慧养殖高峰论坛帷幕:推动畜牧行业新升级
- 电子商务|国际品牌崛起 亚马逊在全球购物应用安装量中下滑至第四位
- 技术|悦鲜活高端瓶装鲜奶市占第一 科技驱动营养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