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新股,肃杀2021


|中概新股,肃杀2021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古月
来源:锦缎(ID:jinduan006)
尽管股价起起伏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 但是今年新晋上市的部分中概股 , 的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顿之中——上市后马上陷入“低市值、低交易量、低舆论关注度”的窘境 。
这种现象不难解释:在空前复杂的博弈环境中 , 从两地监管体系、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再到具体公司商业模式的持续性问题 , 一并叠加 , 使这些公司面临重大流动性危机 。
这样的麻烦形如被推倒的多股诺骨牌 , 不止二级投资者意兴阑珊与经营者郁郁寡欢 , 那些在一级市场阶段即已陪跑的私募股权与产业资本们 , 亦正面临一道严峻的退出难题 。

|中概新股,肃杀2021
文章图片
图2/5
图:今年上市的几只中概股历史融资信息(红色代表:按当前股价计 , 此轮资本已面临亏损考验) , 来源:锦缎研究院统计 。
肃杀2021
2021年刚刚去过这半年多时间 , 前有Archegos Capital基金爆仓事件 , 导致十多个中概股20个交易日累计跌超20%;后有平台反垄断大考以及教育股崩 , 中概股集体陷入低迷 。

|中概新股,肃杀2021
文章图片
图3/5
图:中概股过去一年走势 , 来源:平安证券研究院
实际上 , 自从2020年底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已经给2021年中概股打下了动荡的基调 。 为此 , 当时百余家中资企业中 , 不少公司已经启动回香港二次上市流程 , 以规避其间的不确定性(诚然 , 深层逻辑还在于中国核心互联网资产的回归) 。
不过 , 赴美上市的资本定调早已板上钉钉 , 这一游戏规则并不会随主观意志所转移 。 2021年上半年就有37家中概股冲刺美股 , 已超过2020全年的34家 , 大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殊死一搏的意志 。
其中原因不外乎:1、大部分公司来自于新商业(主要包括互联网公司、新消费公司、教育培训公司等)和生物医药行业 , 经过多轮融资后 , 股权成分包含互联网资本、风投资金、境外资本 , 这些资本面临退出需求;2、双股权结构;3、前期经营持续亏损 , 美股上市要求相对宽松;4、美股禁售周期短 。
从结果看 , 投资者普遍陷入“打新”亏损的窘境 , “破发”、“没量”是大多数新中概股的表现 。
事实上 , 美股大型科技股仍持续大幅“抱团上涨”的趋势 , 虽然存在不小的高估值风险 , 但这也消减了盈利能力不稳健的新晋中概股的资金关注度;而面对靠“讲故事”吸引投资者认购的中概股 , 华尔街机构一般采取沽空获利策略 , 在IPO当天边沽空边抛售股票获利 。
如此一来 , 在宏观环境没有发生大逻辑转变的情况下 , 至少2021年一整年 , 部分质地存在某些逻辑瑕疵的新晋中概股 , 大概率流动性将陷入一个“死”局——量价齐跌、无人接盘 。
谁最焦虑?
那么 , 向东南角一往无前奔波的新股代码们 , 到底击痛了谁?经营者之外 , 无疑是一级市场的资本方 。
其实 , 以往要是能够上市就算是一种成功 , IPO所带来的资本“安全垫”很厚 。 为了直观展现这一厚度 , 先看一个例子——雾芯科技(NYSE:RLX) 。
【|中概新股,肃杀2021】公开信息显示 , 红杉中国在雾芯科技A+轮4亿美金估值的投资中持股4.9% , 投资金额大概在1960亿美元;按照雾芯科技IPO首日开盘22.34美元计算 , 红杉股权价值为17.19亿美元;而目前(已超过180天禁售期限)雾芯科技股价持续走低至4.54美元 , 对应红杉的权益价值为3.5亿美元左右 。 若此时红杉套现离场 , 这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仍超过18倍 。

|中概新股,肃杀2021
文章图片
图4/5
图:雾芯科技周K图 , 来源:雪球
不过 , 资本进入时间和行业赛道选择的不同 , 所带来的安全垫厚度也会不同 。 进入时间越晚 , 商业模式越不清晰 , IPO安全垫越薄 , 甚至刚上市不久便被二级市场击穿 , 这里再来看另一个例子——每日优鲜(NASDAQ:MF) 。
6月26日每日优鲜登陆纳斯达克 , 当日便跌破发行价(13美元)超过25% , 时至今日其股价也下行至5美元以下 。 而按照发行价计算 , 每日优鲜IPO估值为30.55亿美元 , 而目前其市值仅为11.35亿美元左右 。
在股权名单中 , 青岛国资委于2021年2月以2.9亿美元获得5499万股F轮优先股 , 当时对应每日优鲜估值大概为34亿美元;按照目前4.5美元左右股价计算 , 青岛国资委所持每日优鲜的股权价值已不足1亿美元 , 不到两个月时间直接缩水了2/3 。
同样面临这一窘境的中概股还有叮咚买菜(NYSE:DDL)、怪兽充电(NASDAQ:EM)、水滴(NYSE:WDH)、满帮(NYSE:YMM)、万物新生(NYSE:RERE)等 。 它们IPO前的基本特征都表现为“热门赛道、互联网新经济、用户触达广频率高、市场空间广阔”等 , IPO后均呈现“三低”特征 , 除了股价腰斩成为媒体热点之外 , 就基本不再有其他舆论热度 。
引申来看:软银赶在叮咚买菜上市前一个月投入3.3亿美元获得后者5.6%的股权 , 对应估值约为59亿美元 , 而如今叮咚市值不到50亿美元;D轮融资进入怪兽充电的阿里资本也已录得超30%多的浮亏;五道口基金也在水滴的D轮融资中浮亏近半 。
皇帝的新衣
当然 , 价值投资者并不在乎短期的浮亏 , “时间的朋友”旗帜下仍有一众簇拥者 , 他们大多会相信好赛道、好商业终将带来V型反弹 。 但 , 事情真的会是这样吗?
在烹调领域 , 炒——是一种应用最广、最基本的烹调技术 , 也是验证厨艺高低最直接的试金石 。
炒菜的工序其实很讲究 , 依次分为“洗、切、沥、码料、热锅、旺炒” , 每个环节的扎实程度直接影响着最终菜品的味道 。 若是操之过急(水未沥净、油未热透)工序不对(码料次序混乱) , 哪怕用再旺的火翻炒也会不对味儿 。

|中概新股,肃杀2021
文章图片
图5/5
图:中式爆炒 , 来源:网络
这一道理暗合近年来的IPO市场 , 在工序还未理清、处理还不扎实的情况下 , 就急忙爆炒出锅 , 长此以往 , 这盘菜或是店面的招牌也就砸了 。
这些年互联网圈的造富成果无需多言 , 一级市场更是为“互联网+”“新消费+”的商业模式而癫狂 , 兑现至二级市场轻轻松松便可套利几倍、十几倍、甚至百倍的收益 , 而参与者早已不再单单局限于私募和外资 , 产业资本亦屡屡出现 。
这投射了一级市场投资逻辑的转变 , 已从风投最开始的豪赌变成一个时期的IPO派对狂欢——“见者有份” 。
于是我们正在看到 , 如今一门奶茶生意 , 穿上“新消费、互联网”的外套后就可以亏损上市 , 市值还能爆炒至大几百亿元;一门充电宝租赁生意 , 在大规模高成本地铺POI点位后 , 硬是往市场空间大、渗透率潜力高和智能技术壁垒上靠 , 如今录得仅“50万美元的单日交易额、万分之五换手率”的行情;一门生鲜配送生意 , 依靠补贴买流量做平台的套路打法 , 愣是逼得国资是“哑巴吃黄连”......
所以最终我们见证了 , 一级市场资本并没有不败神话 。
归根结蒂 , 股票穿越周期的能力大致取决于:是否符合时代产业变迁的需要、行业集中度是否会提升、是否具备规模效应、是否有稳定的现金流 。 一旦不具备穿越周期的条件 , 集体沦为二级市场的困兽再所避免 。
肃杀2021之后 , 我们已经可以预见:私有化“回锅” , 或将在某刻成为一种被迫风潮;而那些真正具有“硬科技”体质的同袍 , 将在一池浑水里愈加体会到“月是故乡明”的深意 , 进而用尽全力实现一个正确抉择——早日回归故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