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记|上市破发、资金受困,理想“勇争第一”空成口号


创事记|上市破发、资金受困,理想“勇争第一”空成口号
文章图片
图1/6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济止
来源:锌财经(ID:xincaijing)
理想靠单一产品打天下的招式不好使了 。
继去年7月在美上市后 , 8月12日 , 理想在港交所双重上市 , 成为继小鹏之后第二家在港双重上市的国产造车新势力 。 不过 , 与小鹏一样 , 理想也破发了 。
都知道造车新势力需要钱 , 理想更是 。 虽然理想ONE很抗打 , 在7月销量首次突破8万 , 赢了小鹏和蔚来 , 但对于要在2025年做中国第一智能电动车企业的理想来说 , 产品线过于单一不是长久之计 , 增程式概念也不能再当卖点 。

创事记|上市破发、资金受困,理想“勇争第一”空成口号
文章图片
图2/6

所以 , 理想还需要更多融资渠道 。 理想透露 , 未来不排除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 。
但与去年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如今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的态度开始降温 。 随着各路巨头加入战局 , 拥挤的赛道或许会使理想未来的融资之路更加艰难 。 争第一 , 或许只能成为理想的口号而已 。
破发凸显资本降温
理想此次发行价定在118港元 , 募集资金约115.52亿港元 。 8月12日上市首日开盘即破发 , 全天股价都未突破118港元的发行价 , 截至收盘时 , 股价117港元 , 跌0.85% 。
其实破发在上市之前就有预兆 。 在上市之前 , 理想原计划每股发行价不高于150港元 , 最终定为118港元 , 折让21% 。 最终理想公开发售获超额认购4.5倍 , 国际发售获超额认购6.9倍;参与公开配售申购的共50264人 , 中签率50% 。 相比之下 , 小鹏次晚获得14.73倍超额认购 , 上市融资140亿港元 。
理想对此也有了心理准备 , 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表示 , 短期内理想不会特别关心股价 , 公司目前的融资核心是储备弹药 , 为下一步竞争奠定基础 。

创事记|上市破发、资金受困,理想“勇争第一”空成口号
文章图片
图3/6

对此 ,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 , 港股对于亏损上市的企业还是比较保守的 , 而理想匆忙回港股 , 对产品结构和未来发展思路表述不够 , 所以破发并不奇怪 。
此次理想采用双重上市方式回归港股 , 即需同时满足纽交所和港交所两地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 。 这一方式允许公司纳入港股通 , 获得内地资金支持 。
沈亚楠表示 , 去年在美股上市后 , 公司就启动了在港股上市的计划 。 之所以选择回归港股 , 有三方面的考虑:其一是香港资本市场是国际化的市场;其二是利于公司更好地吸引亚太地区的投资者;其三实现在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 , 可以帮助公司抵御一些不确定的风险 。
此外 , 沈亚楠还透露 , 美股、港股、A股 , 都是公司扩展资金储备的渠道 , 未来不排除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 , 目前公司内部已在研讨 。
看得出来 , 理想真的需要钱 。
根据招股书显示 , 2018年到2020年 , 理想汽车净亏损分别为15.32亿元、24.39亿元和1.52亿元 。 2021年第一季度 , 理想汽车净亏损达3.6亿元 。 理想预计2021年净亏损将继续扩大 , 主要是由于持续投资于未来车型的研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生产设施以及销售及服务网络的扩张 。
一直以来 , 亏损对于造车新势力并不新鲜 , 即便卖一辆亏一辆仍无法阻止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 , 尤其自去年年底开始 , 在特斯拉的带领下 , 整体新能源车股价一路狂飙 。 可如今 , 资本市场对造车新势力已逐渐冷静下来 。

创事记|上市破发、资金受困,理想“勇争第一”空成口号
文章图片
图4/6

张毅曾告诉锌财经 , 当时处在风口期 , 资本更看好智能汽车的广阔前景 。 但销售业绩和市值不成正比 , 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出有资本自嗨的因素 , 泡沫成分浓一些 , 能不能维持高市值关键还得好看的财务报表 。
现在看来 , 理想的财报并不好看 。 更重要的是 , 今年对手的数量和分量也不一样了 。
一方面 , 原本反应慢半拍的传统车企纷纷发力 , 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上汽、北汽等均已加入战局 。 另一方面 , 百度、小米、华为、360等科技公司也纷纷跨界而来 。 各路巨头的扎堆让新能源车赛道瞬间变得拥挤 , 大大稀释了造车新势力的热度 。
可见 , 理想未来的融资之路不会轻松 。
产品单一后继乏力
相比于小鹏和蔚来多产品线同时出击 , 理想自2019年4月推出理想ONE以来 , 就一直用这款产品打天下 , 目前看还算抗打 。
在8月1日公布的7月交付数据显示 , 理想ONE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八千 , 达8589辆 , 同比增长251.3% , 环比增长11.4% , 超越小鹏的8040辆和蔚来的7931辆 , 领跑造车新势力 。
虽然销量创新高 , 但并不能掩饰理想的危机 。
“这样的数据其实并不值得骄傲 , 理想单一车型的风险太大 , 资本看重的是其研发能力是否足够强 , 未来可提升的产品矩阵是否有足够竞争力 , 将来有没有提升的空间还得看研发能力 。 ”张毅说到 。
另一方面 , 理想ONE采用增程式概念已不能像上市之初时能切中消费者要害了 。

创事记|上市破发、资金受困,理想“勇争第一”空成口号
文章图片
图5/6

先看概念解释 , 增程式电动汽车又叫做串联式混合动力 , 在纯电动汽车的基础上 , 装备了燃油发动机和发电机 , 发动机不直接驱动 , 而是在电池电量不足时 , 用来驱动发电机给电池进行充电 。 简单地说 , 增程器相当于一个移动充电宝 , 只要有加油站 , 就可以缓解用户对于电池电量不足的焦虑 。
实际上 , 理想并不是第一个用增程式技术的 , 此前 , 雪佛兰Volt、宝马i3都采用过 。 在早期电动车发展时 , 因电池续航里程有限 , 充电桩不普及以及国家一些限购政策等 , 还有消费者会买单 , 但现在 , 这个概念正逐渐被市场抛弃 。
锌财经在与一些资深汽车媒体采访人员交流时发现 , 他们对增程式技术并不感冒 , 认为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新能源车 , 顶多算节能车 , 本质与混合动力车没太大区别 。 早期买理想ONE的车主之所以能上绿牌 , 有很多是用汽油车指标换的 , 而现在有些地方的政策对增程式已没有牌照支持 。
“坦率讲 , 车主关心的还真不是增程式方面 。 ”张毅指出 , “根据艾媒咨询的调查 , 目前智能汽车还算时尚产品 , 不会成为普通老百姓的首选家庭用车 , 只是作为一种补充 。 既然作为后备车型 , 里程显然不是他们最有关心的 。 此外 , 充电桩现在是作为国家一个基础建设工程 , 下沉空间越来越大 , 用户的充电焦虑将逐渐得到解决 。 ”
或许已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 , 理想也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 。 据招股书显示 , 理想募集所得款项净额的45%于未来12-36个月 , 分配至以下研发用途:20%将为研发高压纯电动汽车技术、平台及未来车型提供资金;15%将为研发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技术提供资金;10%将于未来12-30个月为研发未来增程式电动汽车车型提供资金 。
沈亚楠表示 , 关于纯电和增程 , 理想采取双轮驱动路线 , 这两种产品是并重的 , 两种方案面向不同的用户群 。 拥有较好充电条件的用户 , 未来可以选择理想的纯电产品;充电条件不太好 , 或者有里程焦虑的用户 , 可以选择增程式产品 。

创事记|上市破发、资金受困,理想“勇争第一”空成口号
文章图片
【创事记|上市破发、资金受困,理想“勇争第一”空成口号】图6/6

按照计划 , 自2023年起 , 理想计划每年至少推出两款高压纯电动车型 。 在自动驾驶领域 , 理想汽车认为L4级自动驾驶在可预见的未来 , 将成为所有汽车的主要运行模式 , 因此理想汽车正在大力投资、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 根据规划 , 从2022年开始 , 理想汽车所有的新车型 , 都将标配与L4级自动驾驶兼容的必要硬件 。
可见 , 理想的纯电动车还要等两年才能问世 。 对于这个时间点 , 张毅认为 , 还不算晚 , 毕竟纯电模式是趋势 , 还来得及 。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才是最重要的 。
但他指出 , 随着传统车企以及科技企业进入赛道 , 激烈竞争的结果就是整个价格总体下行 , 企业成本压力会越来越大 , 亏损有可能会随着产量的提升而扩大 。 对理想来说 , 在融资期内尽可能构建必要的门槛 , 来挡住竞争对手的冲击 , 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解决 。 此次上市募集到115亿左右港元的资金 , 对理想来说是杯水车薪 。
理想CEO李想曾表示 , 新能源汽车未来十年会超高速增长 , 2025年 , 理想要占据20%的市场份额 , 成为中国第一智能电动车企业 。
至少 , 在纯电和自动驾驶 , 小鹏和蔚来已经跑在前面了 , 他们走过的路理想还得走 。 可对于日趋白热化的竞争 , 两年后的理想能不能给市场带来惊喜还是个问号 , 不知道李想争第一的口号会不会成为一句笑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