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题是:新能源汽车题材炒作深化
何处寻迹被遗落的“支线”逻辑?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 , 若下半年锂矿板块阶段性顶部确立 , 不排除二级市场转为炒作电控系统、驱动电机行业 , 甚至是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等板块的可能 。
21世纪资本研究院研究员 董鹏
毫无疑问 , 近期二级市场正在尝试风格切换 。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 , 便呈现出“卖高买低”的特征 。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统计 , 8月初至11日 , 年内领涨的锂矿板块(剔除盐湖股份后)下跌0.52% , 同期动力电池、新能源整车和电解液则取得了9.67%、4.99%和10.39%的涨幅 。
另据弘则研究的数据也显示 , 自2019年开始 , 基金高估值持仓市值占比达70.5% , 低估值持仓市值占比为17.3% , 两项数据十分接近历史区间的上沿和下沿位置 , 市场似乎再次站上了切换的临界点 。
投资人最关注的是 , 资金如果从高估值板块流出后 , 会选择哪些标的?
【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汽车题材炒作深化
何处寻迹被遗落的“支线”逻辑?】就短期市场而言 , 部分盈利能力向好 , 兼具低估值优势的板块是一个方向 , 如采掘、钢铁、房地产和银行 , 如钢铁业下半年供给侧有望再次收缩 , 从而支撑景气度再次上行 。
不过 , 这类企业虽然具备估值优势 , 但是由于行业属性和周期性波动的特点 , 行业整体盈利缺少“增量” 。
其上涨持续性会落后于其他具备增长确定性的行业 。
相比之下 , 21世纪资本研究院研究发现 , 在新能源汽车景气度延续 , 同时整车、动力电池和锂矿股已经累计极为可观涨幅的背景下 , 二级市场可能会对其细分产业链进行深度挖掘 , 如同为核心“三大件”的驱动电机等行业标的 。
从消息面来看 , 这种逻辑正在一些机构投资人中被广泛关注 。
这类公司 , 受到终端需求的带动 , 目前同样处于“满产满销”状态 , 兼具较强的业绩增长确定性 , 部分个股本周已有异动 。
8月13日 , 位于头部的大洋电机、方正电机涨停 , 股价均创出阶段性新高 。
共享新能源景气度
极氪001 , 吉利的“网红”电动车型 , 此前曾引发消费者不满 。
诱因就包括了驱动电机供应商的改变和车辆最大峰值扭矩的下降 。
以驱动电机为核心的驱动系统 , 与电池、电控并列新能源汽车核心三大件 。
虽然关注度不如动力电池 , 但是却直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瞬间加速、最高速度等核心性能 。
而就电动机的分类来看 , 主要包括直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和感应电动机四种 , 几种产品特点各有优劣 。
其中 , 直流电机已逐渐被淘汰 , 开关磁阻电机噪音、震动较大 , 主要应用于大巴、货车等商用车领域 。
永磁同步电机和感应电动机特点相似 , 均可保证较高的效率 , 但是前者胜在瞬间的高效率输出 , 后者则适用于稳定工况下的持续输入 。
对应到应用场景上 , 永磁同步电机适用于频繁起停的工况以及较小的乘用车布置空间 , 感应电机则适用于高速路网发达的工况 , 以及较大的乘用车布置空间 , 如Model S早期便使用的是感应电机 。
正是受到上述性能特点的影响 , 当前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的是永磁同步电机 。
就材料端而言 , 永磁同步电机对应的是钕铁硼稀土资源 , 在这方面国内优势相对明显 , 欧美国家则较为缺乏 。
所以 , 国内新能源汽车 , 如比亚迪“汉”、蔚来ES6、小鹏P7等车型普遍使用的是永磁同步电机 , 或者是永磁同步电机与其他电机搭配使用 , 甚至部分高性能版本更是采用前后电机均为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 。
其中 , 比亚迪、蔚来电机为旗下公司自产 , 小鹏则来自方正电机等外部供应商 。
而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升 , 与之配套驱动系统需求随之增加 , 二者行业走势高度正相关 。
NE研究院数据显示 , 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市场装机量为135.7万套 , 而今年1-6月装机量便已达到115.4万套 , 这与同期新能源汽车120.6万辆的销量数据基本保持一致 。
另一方面 , 特斯拉也在寻求供应链的本土化 , 在采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后 , 近期也传出了换装国产电机的消息 。
公司准备在上海超级工厂生产5个新版本的Model Y , 其中3个版本采用双电机结构 , 60kWh电池组和78.4kWh电池组的版本采用国产电机 。
以Model Y长续航版为例 , 前轴电机功率、扭矩数据没有变化 , 后轴电机最大功率从现款的244马力提升至300马力 , 最大扭矩从326Nm增至440Nm 。
自主品牌的持续放量 , 叠加国外品牌供应链本土化的双重带动 , 国内驱动电机行业景气度正在迅速提升 。
独立供应商不容忽视
由于与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存在巨大差异 , 各家车企也在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
今年7月 , 梅赛德斯-奔驰便曾宣布收购电驱动技术公司YASA , 由该公司为奔驰旗下的高性能品牌AMG.EA纯电平台提供电机 。
就国内市场的供给格局而言 , 则主要分为传统和新能源车企自主研发生产、国内独立第三方供应商和国外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三类 。
其中 , 特斯拉、弗迪动力(原隶属于比亚迪动力总成事业部)、蔚来驱动科技等具备整车企业背景的公司占据绝对优势 , 但是精进电动、方正电机、上海电驱动(大洋电机控股子公司)的市场地位和份额也不容忽视 。
“公司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驱动电机出货量逐步放量 , 目前稳居行业前三位 , 第三方独立供应商第一位 。 公司月出货量目前稳定在三四万台 , 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优势 。 ”方正电机6月29日接受调研时指出 。
另据公司官方回复 , 公司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出货量接近20万台 , 主要客户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小鹏、吉利等 。
而按照NE研究院的数据 , 今年1-6月 , 方正电机、上海电驱动乘用车电机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0.2%和6.2% , 分别居第三、第五位 , 同期特斯拉、弗迪动力市场份额为16.3%和13.4% 。
至于具体装机量数据 , 21世纪资本研究院8月12日分别向方正电机和大洋电机进行核实 , 不过由于半年报尚未披露 , 两家公司均无法给出准确数据 。
但是 , 在今年终端需求放量的背景下 , 两家公司电机产品预计将大概率实现明显增长 。
就产品应用和布局来看 , 亦较为符合当前行业趋势 。
上海电驱动官网显示 , 公司产品除55kW二合一系统、90kW和110kW驱动系统外 , 还包括峰值功率为110kW的三合一系统 。
所谓“多合一”系统 , 即指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的集成化 , “二合一”为电机+减速器 , “三合一”系统则包括电机+减速器+电机控制器 。
目前 , “三合一”系统为市场主流 , 如上海电驱动的110kW的三合一系统便具备减少体积、重量 , 以及电机的振动和噪音等优势 。
方正电机6月底在接受调研时则表示 , 已获取某新势力造车企业新车型定点 , 正在为其开发800V高压驱动电机 , 预计明年下半年量产 。 公司电机到年底产能大概50万台 , 到明年年中可以到80万台以上 , 明年年底100万台以上 , 扁线电机大概占到一半 。
需要指出的是 , 无论是800V高压驱动电机 , 还是扁线电机 , 都符合未来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发展趋势 。
对此方正电机人士更是断言 , “从目前整车企业发布的新车来看 , 我们估计大概至2023年前后市场会全面转向扁线电机 。 ”
新能源汽车题材炒作或“深化”
虽然同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 , 但是电机板块的涨幅 , 要明显落后于动力电池产业链 。
据统计 , 纳入Wind动力电池板块的24家上市公司 , 年初至8月12日平均涨幅为78.51% , 同期方正电机、大洋电机涨幅则分别为25.65%和65.77% 。
涨幅累计值 , 上述两家公司完全无法与锂矿、电解液等动力电池细分板块相提并论;股价绝对值 , 复权后价格也远远低于历史高点 。
原因 , 既包括了二级市场关注度无法与动力电池板块相比 , 也包括了两家公司自身的财务情况 。
大洋电机稍好 , 上半年预计净利润为2.15亿元至2.85亿元 , 同比出现180%以上的增长 , 方正电机则刚刚实现扭亏 , 上半年净利润仅为600万元至900万元 。
照此来看 , 两家公司尚未进入业绩大规模兑现报表利润的阶段 。
另一个因素是 , 大宗商品涨价对其整体利润率的压制作用 , 公司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成本上涨影响 , 以此寻求利润率的恢复 。
换言之 , 上述两家制造业企业与上游原材料行业的增长逻辑不同 , 后者业绩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率提升 , 前者则侧重于下游需求爆发所带来的产、销量的增长 。
从业绩弹性来看 , 在大宗商品涨价周期中 , 上游原料企业弹性更强 , 所以二季度A股市场的主攻方向集中在锂矿等板块 。
不过 , 锂矿板块也面临着累计涨幅过大 , 估值水平偏高的问题 。
仅就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而言 , 2020年和今年上半年 , 分列行业下游、中游和上游的整车、动力电池和锂矿板块 , 股价绝对值均处于历史高位 。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 , 若下半年锂矿板块阶段性顶部确立 , 不排除二级市场转为炒作电控系统、驱动电机行业 , 甚至是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等板块的可能 。
本周在锂矿股出现调整后 , 上述部分板块已经有所异动 。
其中 , 大洋电机走势最强 , 周一杀跌后 , 周三、周五两日涨停 , 当周取得近18%的涨幅 , 方正电机也于周五涨停 。
需要指出的是 , 可能由于上述公司规模较小 , 难以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 目前二级市场对电机板块的关注度不高 。
券商出具的电机行业报告数量较少 , 同时基金也未进行明显介入 , 后续电机板块的启动可能还需要市场进一步达成共识 。
(编辑:李新江)
推荐阅读
- IT|宝马电动转型成果初显:i4、iX供不应求 新能源车销量已破百万
- IT|新能源汽车年底卖爆 展车都被抢购 咋回事?
- Tesla|网传特斯拉等新能源汽车保费上涨超50% 多家车险公司回应不实
- IT|新能源车专属保险上线,保费却贵了?业内人士回应
- IT|新能源车险出台、费用大涨 蔚来:正评估设立专属保险的可能性
- Tesla|新能源汽车专属车险上线 特斯拉车主晚买几天价格翻倍
- IT|首批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今日上线售卖 三电、起火全都赔
- 太阳能发电|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年内首超一万亿千瓦时
- IT|交通运输部:新能源城市公交车比例超66% 100余个城市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
- 最新消息|我国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度 占比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