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今天的游戏:放逐精神的理想国还是微缩现实的修罗场?︱播客( 四 )


我们会爱上NPC吗?
澎湃新闻:凯文怎么看待与NPC的关系?
杨凯文:像CS、Dota这种比较高强度竞技的游戏 , 如果和真人玩 , 打得不好特别容易被骂 , 被骂“菜” , 还说一些脏字 , 我小学的时候就经过这些“洗礼” , 觉得心灵还挺受伤的 。 但我和那些自动添加的机器人打的时候 , 这些机器会给我发信号交流 , 然后报告情况 , 说哪里发现了敌人 , 可能还会给你发点装备 , 把他们自己发育(升级)剩下的钱用来帮助你 , 等等 。
我觉得这些机器人对我来说像是一种更友善的存在 , 我当时就有一种幻想 , 如果他们是玩家的话 , 应该是那种素质特别优秀的玩家 。
澎湃新闻:游戏也已经成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媒介工具 , 游戏里面会出现游戏币或者是商城币 , 象征着劳动和财富的某种代换关系 , 其实就很像现实社会 。 游戏一般会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它作为“社会装置”的存在?
姜宇辉:你刚才用的“装置(apparatus)”这个词就非常好 , 今天来看 , 如果仅仅是把游戏当成社会的一个投影或者镜像已经不够了 , 这意味着得先有一个世界 , 然后游戏仅仅是在屏幕之上用虚拟的方式再呈现一个世界 。
在游戏里面 , 我们寻求的是一种跟现实要么呼应 , 要么相反的世界 , 比如说 , 在现实世界的各种运作规则里 , 我们把觉得有意思的或者很有帮助的运用在游戏中 , 或者说我们觉得现实的规则不够完满的 , 则像凯文说的 , 我们可以在游戏里找一个更完满的近乎乌托邦的世界 。 但是今天 , 尤其是近十年 , 大家会觉得游戏已经不再与现实世界分裂 , 相反 , 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叫做“游戏化”(gamification) , 很多游戏的研究者都会把游戏当成是一个生态学(ecology)的东西 , 认为“游戏”是建构整个社会的一个基本力量 , 它不是社会之外的一个镜像 , 也不是附属于社会的结果或作用 , 相反 , 它可能趋向于未来社会一个最基本的构成平台 。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游戏设计师叫Ian Bogost, 他就写过一本书叫《How to Do Things with Video Games》(《如何使用电子游戏》 , 编者译) , 游戏并不仅仅是只在键盘上、屏幕上 , 相反 , 它已经弥漫在整个世界之中 。 英剧《黑镜》早已有过这样的讨论 , 我记得有一集 , 一个单位里的考勤系统是按照游戏的方式建构起来的 , 你如果想获得一个很高的评级 , 就要不断给大家打赏、别人给你打赏 。 微信本质上也是一个游戏化的社交媒体或平台 。
之前你会觉得游戏中的虚拟人生只是对真实人生的一种虚拟 , 但是到今天你会发现开始反过来了 。
二三十年之前 , 我们还觉得玩游戏的小孩子是没有希望的 , 是被生活遗弃的 , 但是今天 , 说得严重一点 , 你不玩游戏甚至都没有办法在未来世界里去生活 。 我认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日本动漫的专家 , 他跟我说 , 如果他有孩子的话 , 生下来就会让孩子去玩游戏 , 因为这会是未来世界的一种生存技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