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邵东老屋记忆:塔脚底,五百年古樟见证历史风云

【 见证|邵东老屋记忆:塔脚底,五百年古樟见证历史风云】
见证|邵东老屋记忆:塔脚底,五百年古樟见证历史风云
文章插图

本文作者:禹丁华
塔脚底大屋位于邵东市流光岭镇永华村(原禹家村),因屋后山顶曾建有一古塔得名。塔的存毁故事见《邵东老屋记忆(20):朝钟观》一文。
在乡人的指点下,笔者不顾衣烂皮破,钻荆棘,爬高坡,奋勇上得山顶,考察古塔遗址,只见到一个圆形塔基坑及一地已风化的细碎建材与一山的大小树木,不见一件有形的建材,哪怕断砖残石,破瓦烂檐。传说中打制了三年的石材都哪去了呢?风化不可能这么彻底,十有八九,建塔之石被塔山两边的乡民搬走以做他用了。

见证|邵东老屋记忆:塔脚底,五百年古樟见证历史风云
文章插图

塔脚底古塔地基遗址摄影:禹丁华
塔脚底大屋为太平尹氏所建所居,其祖上未有当官经商者,或拆或改的原老宅,布局逼仄,用料做工粗糙,但笔者在一杂屋的墙脚,意外发现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石材,其花纹为佛教常见的八宝花纹缠枝宝相花。宝相花集莲牡菊三花的主要特点,寓意吉祥如意。故此石极有可能来自此宅后山古塔。

见证|邵东老屋记忆:塔脚底,五百年古樟见证历史风云
文章插图

疑似来自古塔的石材摄影:禹丁华
另外,笔者要特别说一说,这塔脚底在1944年前后,曾发生了一场抗日伏击战。据当地一老妪说,当时抗日武装就藏在塔山山麓离大屋不远处,居高临下,俯视屋前山路与田垅,一小队日军由北向南路过此处(可能是在我们太一乡抢劫得手后,正在回水东江驻地的路上),还抓了这大屋一放牛娃带路,当日军走到大屋前开阔的田垅上时,山上的枪响了(乡民叫接火),当场打死三个日本鬼子,还有几个狂奔得以逃命,放牛娃也乘机逃脱。笔者母亲说,此战过后,日军再犯太一乡,抓去的挑夫再没活着回来的。笔者家邻居敦和二奶奶的前夫,就是这样惨死在水东江的。据笔者判断,这一仗肯定是尹如圭领导的太一乡抗日游击队所为,屋前的古樟至今繁茂,应是当年伏击战的唯一亲见者了。抗日!抗日!笔者以自己为太一乡的子民而自豪。
再说这塔脚底屋前的古樟树,树径米余,三人才能合抱,树冠罩地近半亩,至今郁郁葱葱,树龄估计在五百年以上。这在方圆几十里内,已属硕果仅存,十分稀罕。

见证|邵东老屋记忆:塔脚底,五百年古樟见证历史风云
文章插图


见证|邵东老屋记忆:塔脚底,五百年古樟见证历史风云
文章插图

塔脚底的古樟树摄影:禹丁华
据乡人说,这里原有三株古树,分别为lei树、松树与樟树。其中lei树已老死了。对于古树,乡人多有敬畏之心,相信古树有灵,认为树上有树精或树妖,轻易不敢砍伐。但在大跃进运动中,那株古松树,还是被一胆大的积极分子一斧一斧地伐倒了,但这伐树者随之病倒,一病一年,差点丧命。这古樟本也要砍倒,但几斧下去,被砍处竟流出红色似血的树汁,伐者大惊,弃斧而逃,从此再无人敢动此树。这古树的神话,不知真假,但流传甚广,深入人心。也许确有其事,也许这只是古人用以保护古树的一种策略。总之,这古樟历尽劫波今犹在,也是奇迹。
另外,这塔脚底大屋地处高山之上,因对面山脚下有一山泉,水量较大,故饮用灌溉也不缺水。可几年前,这山泉突然干涸了,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笔者琢磨,这山泉的水源水脉可能来路很远,有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也许有人在其很远的某水脉处搞建设,水脉被挖断,致使山泉干涸。若真如是,则此泉万劫不复了。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留言分享思想,以鼓励作者写作。

见证|邵东老屋记忆:塔脚底,五百年古樟见证历史风云
文章插图

作者简介:禹丁华,湖南邵东流光岭人。77年考取湘潭大学。曾供职于省档案馆近四十年,参与或主持过一些湖南近现代史研究课题。晚年对家乡的人文历史情有独钟,常写些寄托乡愁的小文以自娱。
主编:陈胜乔编校:文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