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财经社|充电宝开启抢钱模式:1小时4块钱,会让你肉疼吗?


AI财经社|充电宝开启抢钱模式:1小时4块钱,会让你肉疼吗?
文章图片
图1/6
【AI财经社|充电宝开启抢钱模式:1小时4块钱,会让你肉疼吗?】
撰文/马微冰
编辑/孙静
_原题是:充电宝开启抢钱模式
“共享充电宝什么时候涨得这么贵了?”刚还完充电宝的高杰 , 看着手机上1小时11分时长、订单8元的页面 , 一语顿塞 。
对于手机重度使用者而言 , 电量多少决定了当天心情好坏 。 手机满格时的心安与电量不足时的慌乱 , 多数人都深有体会 。 对于高杰而言 , 共享充电宝的问世 , 简直是救命般的存在 , 且早期1块钱/小时的价格也不贵 。

AI财经社|充电宝开启抢钱模式:1小时4块钱,会让你肉疼吗?
文章图片
图2/6
图/视觉中国
但就在最近 , 他发现各家共享充电宝纷纷涨价 , 大多要4元/小时、每24小时上限20元 , 相比之前翻了4倍 。 “太不划算了 , 用不起” , 高杰决定自己背充电宝出门 。
兴于补贴 , 殇于涨价——带着“伪需求”帽子出生的共享经济 , 几乎都无法摆脱这个魔咒 。 而被视为共享经济“独苗”存在的共享充电宝 , 在数次经历涨价风波后 , 是否也会面临相同的困境?
充电宝告别1元时代 , 最高涨到10块钱/小时
因为涨价 , 共享充电宝最近上了热搜 , 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 从2019年开始 , 伴随着共享单车、共享雨伞涨价潮 , 共享充电宝也接连被爆出价格上涨 。
怪兽充电客户运维秦迅记得 , 一年前便有充电宝价格涨到8元/每小时 , 但大多数还是保持在一小时两三块钱 。 但目前 , 市面上1.5元/半小时、2元/半小时的价格居多 。 部分特殊场景比如电影院 , 有的是2.5元/半小时 , 景区则是4元/半小时 , 但最高不超过10元/每小时 。
这个价格算不算贵?如果考虑到一辆特斯拉Model 3充满电的最高费用大约100元 , 一小时10块钱给手机充个电 , 似乎真不算便宜 。
街电相关负责人也向AI财经社确认 , 由于进场费、运营成本 , 一些特殊的消费场景较一般场景定价会更高 。 通常行业做法是与商家协商后 , 制定执行价格 , 大部分共享充电宝企业是在2019年下半年共同微调了价格体系 , 此后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价格范围 。
值得注意的是 , 最早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单位为“每小时” , 但在去年调整价格后 , 悄然更换为“每半小时” 。 这样一来 , 从数字差异上看似涨幅较小 , 但用户实际租赁费用则是成倍上涨 。
在秦迅看来 , 涨价是正常的 , 因为之前烧钱比较多 , 但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涨 。 当涨到一定程度时 , 就会出现订单量负增长 。 据他透露 , 目前一些点位已经出现了这种状况 , “后期势必要调整新的价格 。 ”
共享充电宝是否有可能重回1元时代?秦迅直接摇头 , “不管是从商家利益还是企业利益 , 都是不可能的 。 ”
一名从业者透露 , 有一些公司还会悄悄挑选某个时段 , 把设备价格整体调高 , “比如周五、周六两天是数据较好时段 , 公司会从周五早上到周六下午进行调价 , 到周日又会把价格调回来 。 ”
发展至今 , 共享充电宝已从“伪需求”的质疑中 , 逐渐演变为刚需 。 同样也正是基于市场教育情况良好 , 共享充电宝企业才敢多次涨价 , 挑战用户接受度 。

AI财经社|充电宝开启抢钱模式:1小时4块钱,会让你肉疼吗?
文章图片
图3/6
图/北京后海一处店铺 , 门前摆满了共享充电宝柜机 (摄/马微冰)
据了解 , 目前市面上的玩家主要有“三电一兽”(小电、街电、来电和怪兽) , 以及今年重新下场的美团 。 “涨价是各家达成一致的 。 用户、商家都已经养成使用习惯 , 市场盈利空间增大后 , 大家都会获益 。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告诉AI财经社 。
价格战、偷窃、数据造假 , 这个行业有多乱?
但这并不意味着价格战偃旗息鼓 。
何嘉三年前进入该行业做地推 。 据他回忆 , 有段时间 , 来电科技曾经做过一个醒目的充电宝机身贴 , 贴画图案为一个大拇指 , 上面标注着“这个价格便宜” , 贴在充电宝柜机设备上 , 以此来让用户直观感受到价格差异 。
“当时其他家刚开始涨价为1.5元/半小时 , 来电还是1元/半小时 , 上层领导便要求线下团队都去张贴机身贴 , 但后来大家价格差不多了 , 来电也就没再贴 。 ”何嘉说 ,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针锋相对 , 暗地里的“恶性竞争”更多 。
“偷窃、撬电池、抱走设备 , 甚至还有业务员把别人家的充电宝线剪断 , 再给还回去的……这些实在是太常见了 , 还没有人能管 。 ”何嘉从业期间 , 就见识过不少“奇葩”操作 。

AI财经社|充电宝开启抢钱模式:1小时4块钱,会让你肉疼吗?
文章图片
图4/6
图/视觉中国
今年9月还有媒体报道 , 在山西平遥、榆次、介休等地 , 小电科技的员工接连偷窃100多块街电的充电宝 , 该工作人员回应为“个人原因” 。
何嘉还提到 , 2018年5月在与来电的首场专利官司中 , 街电一审败诉 , 被要求去掉设备内部用于防止充电宝丢失的电磁阀 。 “一旦把电磁阀去掉 , 装有街电充电宝的柜机 , 随便用手一扣 , 电池就出来了 。 因为这个事情 , 街电当时丢失了大量的充电宝 , 甚至还有人在闲鱼、转转上售卖这种电池 。 ” 后来街电将侵权商品进行紧急升级 , 来减少损失 。
恶性竞争之外 , 这个行业也遍布灰色地带 。 比如在数据上“做手脚” , 少给商家分成 。 何嘉透露 , 几大玩家的后台都有两套系统——一套针对员工端 , 城市经理以上级别员工可以看到后台具体订单数据;另一套针对商家 , 但商家端后台只能看到每日的分成情况 , 详细的租借时间不会显示 , “商家后台所见到的订单数据 , 几乎都是假的” 。
曾经也有商家对数据表示怀疑 , 但无从查证 。 比如有的商家为充电宝定价为1.5元/半小时 , 后台只有一笔订单 , 但是当天收入是1元 。 有些商家定价是双数 , 但是最终数据会出现单数 , 甚至还有小数点后几位 。
“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 但有的商家并不知道充电宝到底能有多少收入 , 还有一些就是无所谓 , 有收入就可以 , 不在意数据真假 。 当遇到有专门财务对接的连锁商家时 , 企业往往会以扣款、平台合作、优惠券等理由圆回去 。 ”何嘉透露 。
美团入局 , 但雷声大、雨点小?
外界本来以为 , 本地生活巨头美团的进入 , 会给行业带来颠覆性改变 。
今年4月 , 美团杀回充电宝领域 。 据媒体报道 , 该业务已准备半年时间 , 相关团队在3月正式成立 , 一直面向全国招聘中 。 另外据一名美团地推透露 , 10月22日 , 美团充电正在中南地区进行招聘培训 , 准备铺设市场 。
自项目初始 , 美团便配备千人团队试图对市场收割 。 但截至目前 , 美团充电宝业务并没有像如今美团优选等战略级业务一般 , 接连公布开城成绩 。

AI财经社|充电宝开启抢钱模式:1小时4块钱,会让你肉疼吗?
文章图片
图5/6
图/视觉中国
雷声大、雨点小 , 是秦迅对美团充电的整体印象 。 “美团最初闹得动静挺大 , 但是实际效果一般 。 ”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 , 各路地推主要在争夺一些收益较好的头部点位 , 比如像连锁门店、商场、医院等 。
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 , 本质上极为看重网络效应 。 秦迅观察 , 原本市场中的核心点位 , 近几年已被头部几家紧握 , 美团目前还是以餐饮商家的新增点位为主 , 而这些新增点位后续也会成为其他家突破的方向 。 “经常能看到美团充电宝的位置是东一家、西一家的零散分布 , 而‘三电一兽’已经在相应地区形成片区协同效应 。 ”
另外一重障碍是 , 美团充电宝仅支持微信和美团APP扫码 , 不支持支付宝扫码 。 仅这一层链条缺失 , 秦迅估计美团直接至少会缺失30%以上的用户 。 在他印象中 , 美团共享充电宝刚上线时只支持美团APP扫码 , 但只坚持了一个多月 , 可能是发现订单量惨淡 , 于是又开放了微信扫码跳转小程序 。
美团充电宝起步晚 , 在向商家推广时难度更大 。 在某些时候 , 部分地推只得采取一些“特殊”手段 。 何嘉数次听到商家反映 , 美团地推人员将充电宝进店与店铺在美团上的排名挂钩 。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 , 我们都会当着商家面直接打电话给美团客服 , 让他们解释是否会影响排名 。 ”
站在商家角度 , 首先考虑的是收益分成 。 “其他几家能够给到商家70%-80%的分成 , 或者直接先付巨额进场费 , 而美团最初仅承诺商家60%的分成 , 后来才开始变通 , 也付进场费 。 ”何嘉透露 。
一位零售行业人士认为 , 美团对商户的控制力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大 , 不是说从会员体系、支付、收单、到外卖全部垄断 , 就可以左右商家的选择 。 再者 , 对于美团这样的上市公司而言 , 充电宝业务更多是一种新增长探索 , 但是不可能在这个业务上无底线地花钱 , 是会有限度的 。
AI财经社注意到 , 在近期发布的共享充电宝行业报告中 , 发展半年的美团充电宝尚未拥有特别显著的数据 , 基本上被归为“三电一兽”之外的“其它”一项 。 共享充电宝的行业格局还未发生大变动 。
被轻视的盈利生意
“共享充电宝如果能成 , 我直播吃翔 。 ”2017年王思聪在社交平台上怼聚美优美CEO陈欧的内容 , 曾给这个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 当时陈欧刚收购街电60%股权 。
“你永远不要忽略人的懒惰性 , 原本1块钱的生意 , 我也没想到能挣多少 , 但是当别人给我算了一笔账后 , 发现利润很大 。 ”入行3年后 , 何嘉被这个行业的盈利能力所鼓舞 。
据一名充电宝供应链人士透露 , 比起99元的押金 , 一块充电宝的造价成本在几十块钱 , “‘三电一兽’的充电宝成本普遍在四十元左右 , 最贵也是六七十元 。 ”
该人士算了一笔账:以一台8口机柜为例 , 成本价按照500元计算 , 如果设置每小时收费2元 , 一天每块充电宝使用2次 , 每次1小时 , 那一个月进账收入有960元 , 如果商家拿走50%的分成 , 地推再拿走10%的抽成 , 企业每台机器每个月净利润大概为384元 。 “扣掉人力与折旧成本 , 三个月回本是很轻松的事情 。 如果使用频率、单价再增加 , 企业年利润率可超过 60% 。 ”
抛开今年疫情影响 , “三电一兽”多名负责人向AI财经社表示 , 他们都实现了盈亏平衡甚至盈利 。 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也曾在采访中表示 , 除去公司运营成本后 , 年化收益大概在 30%左右 。
共享充电宝企业盈利的关键点在商家端 , 为了扩大自己的盈利规模 , 前期不少充电宝企业都是砸钱进场 , 对于那些S级(顶级)、A级点位 , 也是势在必得 。
据何嘉透露 , 怪兽充电在去年4月完成B+轮融资后 , 开启了疯狂的烧钱补贴模式 , 在一二线城市主攻市区高流水点位 , 甚至对于例如KTV、酒吧等优势商家 , 给予数十万元的进场费 。 另一家共享充电宝品牌“云充吧” , 在2018年底为获得一个全国连锁酒吧近200家门店的独家入驻权 , 花费2000多万元入场费 , 签下三年的合同 。
“共享充电宝是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 只要拥有线下商家资源 , 有时做代理成交一个大单 , 要比打工一年都挣得多 。 ”何嘉透露 。
“三电一兽”忙着争优质点位 , 商家能获得的利润空间也就水涨船高 。 秦迅举例说 , 深圳一方城商场一年净利润在200万元以上 , 迪士尼、欢乐谷等休闲娱乐场所的收入能达到大几百万元 , 即使是一家拥有21个门店的地方网吧 , 一年的利润进账也接近300万元 。
由于盈利模式简单 , 共享充电宝被很多人盯上 , 其中不少大型城市经理自己代理品牌 , 在自己熟悉的地区进行铺货维护 。 何嘉身边已不止一个同事由直营转为代理 , 他也在考虑之中 。 据天眼查APP显示 , 经营范围包含“设备租赁”且包含“手机充电、移动电源”的企业 , 目前共有371家 , 其中有124家成立于2019年 。
有调研数据显示 , 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交易规模总计达到69.2亿元 , 预计面对未来5G普及 , 与众多沉浸式体验软件发展 , 手机耗电量也会增大 , 共享充电宝市场需求定会再度上升 。

AI财经社|充电宝开启抢钱模式:1小时4块钱,会让你肉疼吗?
文章图片
图6/6

目前小电科技已经率先递交IPO招股书 。 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 , 街电与来电两家企业 , 曾于今年6月份商议合并事宜 , 但后来没有了声音 。
AI财经社分别向街电、来电双方求证这一传闻 。 街电回应称“没有此事” , 来电尚未给予回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