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 光明网推出“科学家精神大家谈”短视频系列策划 , 讲述科学大家的故事 , 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 。 本期讲诉的是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的故事 。
11月24日 , 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 这次发射 , 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中的收官之作 。
同时 , 这又是我国未来月球探测的奠基之作 , 将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 是我国航天技术的一次重大跨越 。
到今年 , 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64载春秋 , 87岁的戚发轫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位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和引领者 。 他是中国航天界元老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 中国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的诞生 , 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
大家都对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记忆犹新 , 但是 , 戚发轫投入感情最深的却是神舟一号 。 因为 , “神一”是真正从零开始的任务 , 是航天精神的深刻诠释 。
文章图片
11月20日 , 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 戚发轫作题为《传承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的报告
1992年9月21日 , 国家立项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 , 已年届花甲的戚院士被任命为神舟系列飞船的总设计师 。 彼时 , 老百姓口中有句顺口溜:“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 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 。 ”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远低于经商做小买卖 。
戚院士临危受命 , 下决心用实际行动打破社会上“向钱看”的风气和认知 。
甫一上任 , 他就做了四项重要决策:一是组织一支队伍 , 面对人才断层 , 大力培养年轻科学家;二是拿出一个方案 , 在保证航天员相对舒适的基础上 , 降低飞船返回的难度;三是组建一个试验基地 , 北京航天城应运而生;四是建立一套规章制度 , 将分属于不同部门的飞船分系统和设备的研制 , 通过可行的规章制度进行保障 。
戚院士带领这支“老的老、小的小”的队伍 , 夜以继日地工作 , “白+黑”、“5+2”已成家常便饭 , 逢年过节也不休息 。 经过连续7年的努力 , 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 , 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不仅成功发射 , 而且回收地点离预定地点仅有十公里 , 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航天精神 , 也证明了“钱不是万能”的 。
对于“特别能吃苦 , 特别能攻关 , 特别能战斗 , 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 戚院士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当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 , 我们就要有特种精神 。 当然 , 我不希望每天都那么拼命、奉献、吃苦 。 但是 , 一个国家 , 一个人的一生 , 总会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 。 面对这种时刻 , 就需要我们发扬载人航天精神 。 ”
经过64年发展 , 中国已形成了独立自主、完整配套的航天型号设计、研制、生产、试验和发射测控保障体系 ,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 从目睹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先实现人类的太空梦 , 美国的阿波罗工程六次拜访月宫的壮举 , 到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 新的壮举已被中国人打破 。 我们在浩瀚太空 , 留下中国印记 , 我们的活动空间从陆地、海洋拓展到了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 。
戚发轫说 , “今年年底 , 我们要用长征五号把嫦娥五号送到月球上 , 取了样品再返回地球 。 ”现在 , 带着戚发轫等老一辈航天人的期许 , 嫦娥五号已奔向月球 , 我们期待它的凯旋 。
【航天界|戚发轫:梦想很重要 有梦想才有动力和方向】
文章图片
出品: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监制:战 钊 宋雅娟
文字:赵清建
剪辑:肖春芳
[责任编辑: 蔡琳 ]
推荐阅读
- 通信技术|NASA和商业航天界正在共同拥抱激光通信技术
- 苏联|奇妙的太空探秘
- 讲座|航天英雄戚发韧走进香港皇仁书院,学生:受益良多
- 香港|航天英雄戚发韧走进香港皇仁书院,赠学校“嫦娥五号”模型
- 航天科技|香港学生这个问题,戚发韧用“热爱”回答
- 香港|戚发轫走进香港皇仁中学,演讲结束后学生鼓掌欢送
- 方晓|香港学生提问航天英雄如何克服科研困难,戚发轫:因为热爱
- 总设计师|戚发轫走进香港皇仁书院向中学生畅谈中国航天精神
- 问题|北航有博士生被选为航天员,戚发轫:航天员并非高不可攀
- 讲座|“神舟之父”戚发轫院士在香港理工大学分享了这些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