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撕不掉小米标签


|雷军撕不掉小米标签
文章图片
图1/6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杨洁 编辑/ 林文龙
来源:燃次元(ID:chaintruth)
11月24日 , 小米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十分亮眼 , 股价、市值也创了新高 , 但雷军的好心情并未保持多久 。
11月26日 , 小米发出了一份道歉信 , 称小米集团清河大学副校长王嵋的言论完全不代表公司态度 。 王嵋在此前的一次发言中曾称 , “小米认为未来的天下 , 得屌丝者得天下 , 得年轻人得天下 。 ”这引发了部分小米用户的愤怒 , 王嵋本人也因此主动请辞 。
曾几何时 , “屌丝”成为草根网民们的自嘲 ,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家品牌可以用之来称呼消费者 。 更何况 , 这个名词背后隐藏的含义 , 直接指向了低端用户 。 而“中低端”和性价比 , 也是小米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之一 。
在日前举办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十届年会上 , 雷军在演讲中说 , 小米创业以来 , 遭遇了很多“误解” 。 而他重点提到的几条是:小米产品被认为是“中低端”的代名词 , 小米都是代工产品、没有技术 。
2020年 , 小米迈入了成立的第十个年头 , 也是它要面临改变的时候了 。 在今年4月 , 雷军就说过 , 小米要“放下过去的包袱 , 重新创业” 。
重新出发的小米 , 要撕下过往身上固有的标签 。 在“双品牌”战略下 , 小米正在高端化 , 而这次的事件出现 , 也意味着无论是外界还是小米内部 , 对此的认知仍然是撕裂的 。
小米为什么要撕下旧标签?
小米终于重新回归了全球手机市场第三的位置 。
根据财报数据 , 在第三季度 , 小米总营收达到722亿元 , 同比增长34.5% , 增速实现了近八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值 。 分业务来看 , 小米的智能手机部分仍然是小米营收的大头 , 实现收入476亿元 , 同比增长47.5%;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660万台 , 同比增长45.3% 。 互联网服务收入为58亿元 , 同比增长8.7%;A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收入为181亿元 , 同比增长16.1% 。
智能手机业务为本季度小米的营收作出了主要贡献 。 财报表示 , 本季度小米营收的增速 , 主要来自于小米在海外智能机市场的强势表现 。
财报中引用了canalys的数据称 , 今年第三季度 , 华为手机出货量下降了22% , 苹果出货量下滑10.6%;而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为4650万台 , 市场份额13.1% , 同比增长高达42% , 增幅超过所有手机厂商 。
11月23日 , 雷军也在微博表示 , 据《央视财经》报道 , 在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排名中 , 三星、华为、小米、苹果分列前四名 , 四大头部厂商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约60.6% 。 雷军还在微博里兴奋表示 , 小米成为第一梯队中唯一“逆势上涨”的品牌手机厂商 。

|雷军撕不掉小米标签
文章图片
图2/6
图 / 微博@雷军 燃财经截图
事实上 , 近一个月前 , 雷军就引用IDC的数据 , 迫不及待地宣布了这一事实 。
智能手机仍然是小米的核心业务 。 它的波动牵动着小米用户、资本市场和雷军的目光 。
在财报中 , 小米也提及 , 在第三季度 , 小米智能手机的ASP(手机平均售价)为1022.3元 , 去年同期则是1006.5元 , 同比增长14.7% 。 这说明 , 小米的中高端机型卖得不错 。
这应该是雷军所乐意见到的 。 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演讲中他就说 , “干了十年 , 大家觉得小米还是中低端 , 我挺郁闷的 。 ”
小米要摘掉只做“中低端”的标签 , 其中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 , 提升手机的客单价 。 2019年1月 , 小米将红米Redmi独立拆分 , 由其主攻电商市场和性价比 , 而小米品牌则向高端转型 。
2019年的小米9 , 试探性地将价格提高到了3000元档 , 这也是小米的最后一款“性价比”手机 。 今年2月 , 小米举办了线上发布会 。 面对空荡荡的台下 , 雷军一个人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演讲 , 发布了他“梦想打造的高端旗舰手机”小米10 , 吹响了小米冲锋高端手机市场的号角 。 小米10系列也正式带领小米 , 进入了智能手机“4000元以上俱乐部” 。
雷军表示 , 要解决大众对小米只做“中低端”的误解 , 只有一种解决办法 , 那就是“做大家理解的高端手机 , 就是卖得贵 , 小米产品只有在贵的价格立住了 , 才能得到认可” 。 在小米10之后推出的小米至尊纪念版 , 价格飙升到了6999元 , 还有雷军津津乐道的最贵的19999元的小米电视 , “两款产品都很受欢迎” 。
与之相对的 , 是微博上网友的调侃:“以前没钱买小米 , 现在没钱买小米 。 ”小米用价格筛选的方式 , 将自己的用户进行了分层 。
向高端手机市场转型是小米不得不为之的选择 。 小米在2018年成功上市 , 智能手机市场却面临日趋饱和的局面 , 手机厂商洗牌的压力从没有减轻过 , 从金立到锤子 , 二线的手机厂商纷纷倒下 。 整个国内市场手机销量日趋下滑的情况下 , 此消即是彼长 , 以线下渠道见长的OV开始推出互联网品牌 , 华为荣耀也在积极拓展线下零售店面 , 国内各大厂商杀得刺刀见红 。
小米也一度迎来了困境 。 线上的打法被复制 , 线下扩张也进展缓慢;经过了2018年和2019年多次回购 , 小米的股价也仍然疲软 , 总是在10港元/股左右徘徊 , 低于17港元的发行价 。 在2019年 , 小米在国内手机市场份额排名列在第四 , 被OV也压了一头 。 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 ,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的数据 , 上半年国内手机厂商中 , 华为占据了40.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 小米则以10.3%的市场份额仅排名第五 。

|雷军撕不掉小米标签
文章图片
图3/6
图/ 微博@小米公司
在接地气的“性价比”方面 , 小米已经做到了极致 。 因此 , 小米的破局思路也很清晰:红米守住中低端市场的基本盘 , 小米凭借新的旗舰机打入高端用户群 , 提升品牌溢价 。
凭借双品牌战略 , 小米要与曾经的“屌丝”群体割席 。
为了赌下这一局 , 小米10还直接推出了5G版 。 这是个大胆的打法 , 5G目前在一线和二线城市都还仍有不少空白 , 更遑论三四线;但小米抢跑在了其他国产厂商前面 , 全面铺货5G手机 。
5G概念和华为遭遇芯片禁令 , 都是小米在这两年面临的新机遇 。 而小米都抓住了它们 。 从第三季度的财报的表现看来 , 小米心心念念的进军高端手机市场的策略 , 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
小米已经吃到了华为市场份额下降的红利 。 在第三季度 , 小米已经扭转了在国内市场手机销量下降的趋势 。 而小米手机 , 也成功在欧洲接收了华为手机空出的高端市场空白 。 根据财报 , 小米智能手机在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连续两个季度保持第三 , 西欧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进入前三名 。 小米在财报中提到 , 在2020年的前10个月内 , 小米在国内大陆地区定价在3000元以上 , 以及在境外定价在300欧元以上的智能手机全球销量已超过800万台 。
改变品牌的固有印象 , 难度之大 , 难于上青天 。 尤其是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型 , 昔日的“廉价”、“代工”对品牌“逼格”带来的杀伤力 , 相信小米最为清楚 。 在国内 , 高端手机市场空间还是有限的 , 在这里面打拼 , 势必要触及到苹果、三星和华为的核心用户 。 而这些品牌之所以能够立足的原因 , 除了原有的高端品牌形象之外 , 还有它们的“技术”因素 , 无论是系统、独一无二的摄像头和屏幕 , 还是芯片 。
小米要补上高端手机市场的课 , 也必须同时扭转“代工厂”和只“重营销”的固有印象 。 小米也开始着重在研发能力上“秀肌肉” 。
在今年小米十周年时 , 雷军还说 , 他做了30多年研发 , 最无法接受的评价就是“小米营销好但研发不行” 。
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的演讲中 , 雷军还在继续这个问题 。 “小米到底有没有技术?这个问题很难直接回答 , 我可以说一下过去10年小米业务的成长——2011年小米营收只有5亿 , 到2019年已达到2058亿 , 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22位 。 小米处在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 有苹果、三星、华为 , 要想获得这样的成长 , 必须有技术作为立足之本 。 ”
在研发投入上 , 根据财报显示 , 小米第三季度研发开支为23亿元 , 环比增加18.5% , 截止目前 , 小米已经拥有超过1万人的研发团队 。 但与华为的研发投入相比 , 依然无法相提并论 。
摘下“硬件公司”帽子
在小米十周年演讲中 , 雷军还重新强调了小米“5%净利润率”的言论 。 他回忆说 , 在小米上市前夕 , 雷军在一场发布会上宣布 , 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 , 如有超出的部分 , 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 。
面对当时炸锅的股东们 , 雷军放出豪言:“优秀的公司赚取利润 , 伟大的公司赢得人心 。 ”
当然 , 对于一家硬件公司而言 , 这样的利润率无异于天方夜谭 。 而雷军要强调的 , 是小米并非“硬件公司”的定位 。 早在上市前 , 雷军就在内部信中如是写道:“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 , 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 ”
但资本市场并不认同 。 IPO时 , 小米一度估值高达1000亿美元 , 但最终上市的发行价为17元港币 , 估值543亿美元 。 时至今日 , 小米的市值为6288亿港元 , 距离1000亿美元依然有不小的距离 。
代工厂也罢 , 中低端也好 , 这些所谓的“标签” , 终究只是用户对小米的一些外部印象而已 。 真正为雷军所在意的 , 还是要为小米摘下那顶“硬件公司”的帽子 。
硬件公司的利润率 , 普遍都不高 。 华为荣耀总裁赵明就说:“在中国 , 能让综合硬件净利润率达到5%的硬件公司 , 是凤毛麟角 。 要是荣耀综合硬件净利润率达到5% , 就已经很开心了 。 ”资本市场上 , 硬件公司的市盈率基本都不超过20倍 , 连苹果这样的公司 , 市盈率也不过35左右 。
但互联网巨头就不一样了 , 阿里腾讯的市盈率都在四五十倍 , 亚马逊能达到逆天的将近200倍 。 小米要支撑起自己的高市值 , 就必须讲出新的故事 , 打破“硬件公司”定位的束缚 , 实现“不超过5%”的利润率 , 也必须拥有新的业务增长点 。

|雷军撕不掉小米标签
文章图片
图4/6
图/ 微博@小米公司
因此 , 雷军在小米上市前就一直在解释 , 小米是一个“新物种” , 是以手机、loT平台和智能硬件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互联网企业 , 是“独一无二”的 。
对于小米而言 , 硬件做流量 , 互联网服务做营收 , 是个大的方向 。 但小米终究不是传统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 它的互联网服务 , 立足于硬件销售之上 。 小米强调的AIOT战略和生态链 , 也需要硬件尤其是智能手机 , 来充当入口 。
小米和其他互联网公司的营收结构也因此不同 。 小米的硬件销售 , 也是它的营收大头 , 能够为它带来利润;但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和广告等方面的营收 , 也受限于智能手机销量的天花板 。
也因此 , 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的现状下 , 向高端突破、增加品牌溢价 , 转变小米固有的品牌印象 , 也成为雷军急于撕下标签的原因 。
小米标签撕成功了吗?
小米在财报中强调 , 小米手机在高端市场“取得了显著突破” 。 但在一句“得屌丝者得天下”面前 , 不免显得有些尴尬 。
有小米员工告诉燃财经 , 王嵋所在的清河大学 , 属于小米的内训部门 , 专门为中层和高层员工做内部培训 。 而王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不专业的对外表述 , 也是令人诧异 。
这或许也说明了 , 在小米内部 , 也对于小米的“高端梦”仍然是分裂的态度 。 毕竟 , 要做下业绩 , 普通的“中低端”用户们还是小米的依靠 。
11月26日 , 红米新机Note 9系列发布 。 在第三季度的小米手机销量中 , 红米仍然是小米的基本盘 。 根据Canalys的数据 , 第三季度红米Note 8系列3个月销量破千万 , 累计销量达到了4000万 。 而在小米上半年6400万台的出货量中 , 红米Note 8和Pro版加起来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
在小米的业绩排行榜上 , 排在前边的 , 都是4G手机 。 “All in 5G”的口号喊了一年 , 但是小米在高端市场上 , 仍然离想要的实质性突破还有一段距离 。
尽管小米智能手机的ASP比起去年来有所提高 , 但在第三季度 , ASP为1022.3元 , 不仅比上一季度的1116.3元下降了 , 甚至还不如第一季度的1038元 。 即使是占到了第三季度总营收一半的海外市场中 , 小米手机的ASP也在下降 。 根据财报显示 , 境外市场小米的ASP也同比下降了1.5% , 其中Redmi 9系列的机型 , 成为了更受欢迎的产品 。 对于海外用户来说 , 也是主打性价比的红米手机卖得更好 。
小米10作为小米的高端机发布后 , 也一度持续遭遇了用户的质疑 。 在微博上 , 曾有网友总结了一系列问题反馈 , 包括小米的品控问题 , 前置摄像头存在黑点、黑屏、闪屏以及屏幕混用、1亿像素拍照放大后不清晰、5G断网等等 。
小米是期望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的 。 在2019年 , 小米成立了技术委员会 , 任命了19位技术委员 。 在2020年 , 小米也启动了“百万美金技术大奖” 。 此外 , 在今年8月 , 小米智能制造工厂也对外亮相 。

|雷军撕不掉小米标签
文章图片
图5/6
图/ 微博@小米公司
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 , 雷军说:“大家最关心的相机 , 在全球最权威第三方评测机构DXOMark的榜单里 , 小米今年年初终于登顶 , 今年我们霸榜的时间是125天 。 也就是说 , 在全球手机的拍照功能里 , 小米手机今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位列世界第一 。 ”
但是 , 小米的技术研发 , 却总是差了一口气 , 仍然并没能在用户心目中形成鲜明的“技术”认知 。 对于用户而言 , 小米缺乏关键的一个技术支撑点 , 对手机产品而言 , 核心的芯片、屏幕、摄像头等等 , 小米还都是从外面采购的 。
小米10努力在相机模组参数上追平了华为 , 但是无论是芯片、AI算法上的能力 , 仍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 小米自研的手机芯片讲了很多年 , 但是松果芯片在2017年发布了第一代之后 , 也还没有下文 。 对比华为 , 尽管其核心的麒麟芯片也是要依靠台积电等代工完成 , 但它自研设计芯片的事情 , 已经深入人心 。
在研发投入方面 , 小米第三季度的研发费用为23亿元 , 比上一季度的20亿元略高 。 在前三季度 , 小米的研发总投入为62亿元 , 占营收比例不到4% 。 如果小米要完成之前“2020年完成百亿元研发费用投入”的承诺 , 这意味着 , 在最后一季度 , 小米要在这方面投入38亿元 。 而在之前 , 小米在2019年的研发投入为75亿元 。 这些数字 , 和友商相比 , 也略微显得拿不出手 。 不提华为 , OPPO就曾表示 , 2019年公司投入100亿元研发费用;自2020年起三年内,OPPO还将持续投入500亿元用于研发 。
小米品牌中 , 更深入人心的还是它的“营销” 。 雷军本人就是营销的特级KOL , 相继入驻了微博、今日头条、抖音、B站甚至小红书 , 包括小米的其他高管 , 也都热衷于在微博上宣传 。
作为小米“复仇者联盟”中最早一批加入也是热度最高的一员 , 卢伟冰的脱口秀段子已经说得很好了 , 还获得了一个“卢怼怼”的外号 , 以善怼友商一战成名 , 成为了小米中国区负责人 , 也是小米新的合伙人 。
小米的“复联”中 , 还包括原联想手机负责人常程、原中兴高管曾学忠、小辣椒品牌创始人王晓雁、在华为和魅族工作过的杨柘等 , 但都是以营销和品牌领域为主 。 当年在华为就职时 , 杨柘就擅长为高消费能力人群打造产品故事 , 据说当年的华为Mate 7正是在他提出的“爵士人生”slogan的辅助下 , 每台多卖出了300-500元的利润 。 当杨拓入职后 , 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系列海报风格也能明显看出“档次”有了变化 。 雷军在微博上不仅称赞该系列海报“有内味”了 , 在圈了杨拓的同时还用了“致敬”二字 , “我相信米粉们会越来越喜欢这位大叔” 。
但变化也来得很快 。 今年11月20日 , 小米发布内部信 , 表示杨拓因身体原因 , 不再担任小米中国区首席营销官 , 转任中国区营销顾问 。 从6月份入职到11月 , 杨拓在任只有不到半年时间 。
这也引发了外界的众多猜测 。 但无论如何 , 小米向高端转型之路的营销体系变革 , 也因此充满了变数 。
品牌的固有印象转变 , 谈何容易 。 对雷军和小米而言 , 这点想必更是感触颇深 。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 , “互联网思维”是产品理念 , 和要坐得住冷板凳的技术研发 , 是两回事 。 而小米引以为傲的“互联网营销” , 在这里反而起到了逆反作用 。
AIOT生态丛林战
小米打响的“独一无二”的互联网公司模式 , 也开始拥有了追赶者 。
小米的IOT生态战略 , 占据了先发优势 , 在消费级IOT产品的庞大市场中 , 已经占据了一定位置 。 根据小米的数据 , 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已经达到2.89亿台 , 拥有5件以上连接小米AIoT平台设备的用户已超过560万 , 小爱同学月活用户达到7840万 。 小米智能电视出货量达到310万台 。
根据iResearch的统计 , 按照2019年底已连接设备数统计(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 , 小米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级IoT平台 。
在第三季度 , 小米在AIoT和生活消费方面仍然继续保持了稳健的增长 。 根据财报 , 小米第三季度这部分收入为181亿元 , 同比增加了16.1% 。 由于智能手机业务本季度的增长 , 这部分收入该季度占整体收入比重从去年同期的29.1% , 下降到了25.1% 。
小米的生态链已经布局多年 , 业已成型 , 并在不断扩张 。 依靠先发优势 , 形成的“手机+AIOT”消费级产品平台的广泛大网 , 形成了小米的护城河 。
但是 , 小米的IOT消费级硬件并非都是自己研发 , 在大众的印象中 , 更像是“孵化”:小米的生态链企业 , 是小米投资、为它定制产品的公司 。 除了小米电视外 , 小米的IOT消费级生态 , 也就是一家“电商”销售平台 。 而它们和小米手机共同的目的 , 是为小米获取用户、流量和数据 , 进而实现互联网广告等收入变现 。
但更重要的是 , 这种生态和模式 , 目前仍然还不能称作为一个紧密链接的真正“生态” 。 而且 , 它也没有足够高的门槛 , 能够限制其他玩家的进入 。
IoT领域布局 , 已经成为了国内手机厂商的共同玩法 。 智能手机红利逐步见顶 , 并且头部企业占据了越来越大的蛋糕 。 手机厂商们接下来能够做的方向 , 无非就是向高端市场渗透 , 或者在互联网服务上加码赚取更多的服务费 , 以及拓宽物联网IoT市场 , 创造更大的可以充当入口的赛道 。 5G和AI潮 , 使得“物联网”成为一个确实可行的新关键词 。 智能家居原本就和手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而智能音箱和电视 , 都是它们最看好的未来“入口”的代替品 。
争相入局的 , 也不仅是手机厂商们 , 还有BAT等互联网头部公司 。 大厂们不在乎要做什么硬件 , 但是要连接各种互联网服务、打造IoT平台生态 , 它们就不会缺席 。

|雷军撕不掉小米标签
文章图片
图6/6
图/ 微博@小爱同学
在智能音箱市场上 , 经历了2018年左右的百箱大战 , 阿里的天猫精灵、百度的小度音箱在强势入局后 , 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导位置 。 而在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 , 以及智能屏/电视等领域 , 华为、OPPO、vivo等都已经相继下场 。
一位华为经销商透露 , 华为正在要求他们加码对IOT产品的销售 。 而当荣耀剥离 , 其相关的IOT产品也将继续和小米在市场中争抢位置 。 “小米过去已经证明了 , 手机的渠道是可以销售智能家居产品的 。 ”一位分析师说 。 因此 , 在其他厂商选择落地的产品时 , 只要去考虑“渠道需要什么产品”就可以了 。
同时 , 小米的AIOT策略要搭建起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 还面临一个挑战 , 那就是不同设备之间的协同性 。 而在这一点上 , 华为可以凭借在芯片上的技术优势 , 迅速切入AI全场景 。 小米也计划投入500亿元用于5G和AIOT研究 , 但在研发投入上 , 小米和自己竞争对手在体量上 , 还存在着差距 。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看好华为的“南泥湾计划” 。 在他看来 , 再给华为两年左右时间 , 华为一旦实现芯片自研 , 将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 而笔电、智慧屏、IOT产品等据称将被纳入南泥湾计划 。
小米的营收和AIOT生态的砝码 , 仍然紧紧依赖着小米的硬件销售 。 在第三季度 , 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为58亿元 , 同比增长了8.7% 。 但小米也在努力 , 让自己的营收结构向苹果靠拢 , 以“软件服务”为主 。 iPhone自从发布之后 , 一直是苹果的营收主力 , 占比一度达到70%;但是随着苹果其他产品线和服务业务收入的提升 , iPhone营收占比在2019年第三季度已经降至一半以下 。
但是 , 这仍然不意味着小米拥有了和苹果一样的盈利能力 。 在靠软件和服务赚钱这方面 , 小米还相差甚远 。 根究调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曾发布过一项数据 , 主流手机厂商每销售一部智能手机赚取的利润:小米每部手机赚取的利润仅为2美元 , 而苹果每部手机能赚取151美元 。
这也意味着 , 小米仍然不能成为一家真正的“互联网公司” 。 硬件销售仍是它的基础砝码 , 而小米的向高端转型之路也将继续 。
当华为手机芯片“搁浅”后 , 在国内小米也在努力争取华为空出的市场 。 有手机经销商告诉燃财经 , 小米早已经和他们接触 , 提出提供补贴 , 希望他们能够销售小米的产品 。 一位北京地区的手机零售店主也表示 , 在其店内 , 小米10的销售在华为遭遇美国禁令之后有所提高 , 但是在高端机认知上 , 用户还是以华为和苹果为主 。 “即使是我的家人 , 也一般都是选择苹果手机 。 ”他说 。
在海外市场 , 小米在欧洲接手了华为留下的蛋糕 。 但在印度市场上 , 小米在今年失去的“地盘”还未曾收复 。 而日前又有消息称 , 华为已经重新准备4G手机 , 而在海外的亚太、中东、非洲、东欧等地区 , 4G仍然是主流 , 小米也将再次面临华为的有力竞争 。
【|雷军撕不掉小米标签】但雷军不会放弃 , 毕竟小米要实现“高端梦” , 现在已是最好的时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