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TMT|如涵逆势私有化:市值蒸发超七成,“头部红人依赖症”有所减缓


蓝鲸TMT|如涵逆势私有化:市值蒸发超七成,“头部红人依赖症”有所减缓
文章图片
图1/4

蓝鲸TMT采访人员刘敏娟
_原题是:如涵逆势私有化:业绩疲软、市值蒸发超七成 , “头部红人依赖症”有所减缓
在直播电商全面爆发之际 , 如涵控股作为国内老牌的MCN机构却宣布退出美国资本市场 , 颇有“逆势”操作的意味 , 着实令人感到意外 。
在发布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后仅仅两天 , “网红电商第一股”如涵控股突然宣布 , 公司董事会已收到三位创始人冯敏、孙雷、沈超于2020年11月25日发出的不具约束力的初步建议书 , 提议以每股0.68美元(每ADS 3.4美元)的价格将公司私有化 。
如涵本次提出的私有化价格较其最近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约溢价10.8% , 但与12.5美元的发行价相比缩水超七成 。 受此消息影响 , 如涵当日收跌6.17% 。
在直播电商全面爆发之际 , 如涵控股作为国内老牌的MCN机构却宣布退出美国资本市场 , 颇有“逆势”操作的意味 , 着实令人感到意外 。
不过 ,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 , 尽管如涵曾借助网红及直播电商而受到关注 , 但在直播电商领域中 , 如涵并不是头部企业 。 如涵营收过度依赖头部网红 , 加上其上市后市值进一步缩水 , 未被资本市场完全认可 , 提出私有化也是意料之中 。
网红电商第一股“逆势”私有化 ,
收购溢价10.8%
进入2020年后 , 受疫情推动的直播电商无疑进入全面爆发阶段 。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 , 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总规模为4338亿元 , 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至9610亿元 。 而在直播电商全面爆发之际 , 如涵控股却宣布私有化 , 显得有些意外 。
11月25日傍晚 , 如涵控股宣布公司董事会已收到三位创始人发出的不具约束力的初步建议书 , 提议以每股0.68美元(每ADS 3.4美元)的价格收购所有流通的股份 , 将公司私有化 。 如涵方面同时称 , 公司董事会已成立了一个由三位独立董事组成的特别委员会 , 以评估和审议拟议的交易 。
对此 ,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 , 李佳琦、薇娅等主播在竞争上给如涵造成了巨大压力 , 外加淘宝、京东、苏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纷纷入局直播电商 , 以及抖音、快手在直播电商领域的崛起进一步瓜分了直播电商市场 。 而如涵在头部网红主播上的优势并不凸显 , 并未很快调整好并适应新的直播电商环境 。
“直播电商本身并不能产生更大的实际业绩的表现 , 在美国市场更多还是看业绩表现 , 而不是看概念或者噱头 。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采访人员指出 , “如涵更被人所熟知的是其签约的网红或者相关绯闻事件 , 并不是因为业绩有多好 , 所以在美国并不能有更好的市场价值空间 。 ”
从价格角度来看 , 如涵本次提出的私有化价格较其最近一个交易日3.08美元的收盘价约有10.8%的溢价 , 但与如涵12.5美元的发行价相比缩水72.8% 。
“近两年选择私有化退市的中概股并不少见 , 为了让多数投资者能够接受 , 它们提出的收购价格普遍有20%以上、甚至高达60%的溢价 。 ”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 “如涵仅10%的收购溢价显得有些缺乏诚意 , 或许会引起投资者不满 。 ”
不过沈萌认为 , 私有化溢价并没有一个固定范围 , 哪怕10%也是约定俗成;溢价高低决定私有化难度 , 越是股价分散、发起方掌握的股权越少 , 溢价一般就会更高 。 “对如涵而言 , 首先它的业绩表现并不太亮眼 , 其次市场上的流通股规模也不大 , 即便是未来回归A股也不会有太大的增值空间 , 因此溢价10%并不算低 。 而且这也不是一锤子买卖 , 后续可能也会根据市场反馈来进行调整 。 ”
受私有化消息影响 , 11月25日美股开盘后 , 如涵控股的股价一度大跌近10% , 当日最终收报2.89美元 , 跌幅达6.17% , 创近两个月的最大单日跌幅 。
对于如涵私有化的原因及进展 , 蓝鲸TMT采访人员询问如涵方面相关人士 , 不过对方未予回复 。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 , 有接近如涵高层的相关人士表示 , 三位创始人构成的买方团已在筹备资金 , 若私有化进展顺利 , 预计能在8个月左右 , 即2021年夏天完成私有化进程 。
近一年半业绩疲软 ,
股价与市值蒸发超七成
如涵的美股上市之旅始于2019年4月3日 , 尽管扛着“网红电商第一股”的大旗 , 其仍走出了上市即巅峰的行情 。 至今 , 如涵在美国资本市场不过呆了19个月时间就宣布私有化 , 业内普遍认为 , 这与如涵的股价表现和疲软的业绩脱不开关系 。
据悉 , 如涵在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 , 开盘价为11.5美元 , 当日跌幅达37.2% 。 此后四个月 , 如涵的股价大多处于单边下行状态;在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经历数月的震荡上行后 , 如涵股价又步入持续下跌阶段 。
截至11月27日收盘 , 如涵股价报收3.07美元/股 , 单日涨幅达6.23% , 但较发行价已缩水75.4% 。 当前其最新市值为2.55亿美元 , 与峰值时期相比也蒸发超七成 。

蓝鲸TMT|如涵逆势私有化:市值蒸发超七成,“头部红人依赖症”有所减缓
文章图片
图2/4

在业绩层面 , 11月23日 , 根据如涵控股刚刚发布的财报 , 2021财年第二季度(自然年为2020年Q3)公司净收入总额为2.49亿元 , 同比下降9%;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为3120万元 , 同比收窄38%;经调整归属于母公司净亏损为2020万元 , 去年同期净利润250万元 。
至于本季度亏损的原因 , 如涵称主要系产品销售分部的亏损 , 产品销售业务的经调整亏损为2764.3万元 。 相较之下 , 如涵当期的服务收入为1.193亿元 , 同比增长84%;服务业务分部的经营利润为1200万元 , 服务业务分部经调整的经营利润为1490万元 。
若将时间线延长来看 , 2019年Q2至2020年Q3 , 如涵的单季营收在2.28亿元-4.82亿元之间 。 其中 , 如涵在2019年的单季营收尚能保持14.6%-34.3%的同比增速 , 但进入2020年后 , 如涵近三个季度的单季营收同比增速均为负值 。
同时 , 在2019年Q2至2020年Q3的六个季度中 , 如涵仅在2019年Q4实现1071万元归母净利润 , 而其余五个季度均处于亏损状态 。

蓝鲸TMT|如涵逆势私有化:市值蒸发超七成,“头部红人依赖症”有所减缓
文章图片
图3/4


蓝鲸TMT|如涵逆势私有化:市值蒸发超七成,“头部红人依赖症”有所减缓
文章图片
图4/4
(数据源自如涵财报 , 蓝鲸TMT制图)
莫岱青认为 , 如涵上市以来市值进一步缩水 , 未被资本市场完全认可 。 因此 , 如涵私有化之路也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
从新三板到美股 ,
如涵“头部红人依赖症”有所减缓
公开资料显示 , 如涵于2001年在杭州成立 , 2014年如涵成功孵化出张大奕 , 由此开创“网红电商”模式 , 同年获得赛富亚洲A轮融资 。 2015年 , 如涵又获得联想君联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B轮融资 , 并开始采用“网红+孵化器+供应链”的经营模式 , 投入大量资金孵化网红 。
之后 , 如涵进入了资本快车道 , 于2016年获得阿里巴巴领投的数亿元C轮融资 , 并通过借壳化妆品销售公司克里爱挂牌新三板 , 估值约33亿元;2018年4月 , 如涵从新三板摘牌 。 直到2019年4月 , 如涵又头顶“中国网红电商第一股”的光环远赴纳斯达克上市 。
从新三板到美股 , 如涵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两度冲击上市 , 实现了在资本市场的二级跳 。 如今距离其美股上市仅一年半有余 , 如涵又打算从资本市场退出 , 如此快速的两进两退不禁令人感到唏嘘 。
如涵作为网红孵化与营销平台 , 较为看重网红孵化的能力 , 并依靠其孵化出的头部网红张大奕搭建旗下网红矩阵 。 业内有观点认为 , 如涵因网红而为外界熟知 , 但却没有孵化出更多头部红人 , 在与其他平台的竞争中并无较大优势 , 选择私有化也算顺应形势 。
实际上 , 近几年 , 如涵的确因“头部红人依赖症”而遭受到外界诟病 。 今年4月18日 , 如涵曾因张大奕的私人生活问题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 公司股价和市值也受此拖累 , 股价一度下跌近10% , 市值在一夜间蒸发2200万美元 。
此外 , 根据如涵发布的财报 , 2017-2019财年 , 包括张大奕在内的头部KOL所贡献的GMV在公司总GMV中的占比分别是60.7%、65.2%和54%;其中以张大奕的成绩最为突出 , 其在这三个财年的GMV占比依次为50.8%、52.4%和53.5% , 可谓是一人撑起了如涵GMV的半壁江山 。
近期 , 这一情况似乎有所好转 。 如涵控股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 , 2021财年第二季度 , 如涵签约网红数量由2019年9月30日的146个增加至2020年9月30日的180个;其中头部网红的数量由5个增加至8个 , 肩部和腰部网红的数量则由26个增加至45个 。 同时 , 平台模式下8位头部网红产生的服务收入只占总服务收入的28% , 没有单一网红对总服务收入的贡献超过10%;肩腰部网红贡献了5640万的收入 , 同比增长了46.2% , 对总服务收入贡献达47% 。
尽管如涵再度澄清外界对于公司“头部红人依赖过大”的质疑 , 但在莫岱青看来 , 如涵虽然竭力在培养新的红人 , 但是目前仍困于公司超大部分的营收由张大奕等头部创造 , 其他的红人们创造营收比例还是太少 。
至于如涵私有化之后的走向 , 据媒体报道 , 未来如涵不排除会回归国内上市 。 沈萌也认为 , 本次私有化后 , 如涵应该不排除回归国内A股市场 , 因为目前直播电商这个概念在国内还是比较受欢迎 。
【蓝鲸TMT|如涵逆势私有化:市值蒸发超七成,“头部红人依赖症”有所减缓】而上述券商人士认为 , 若公司私有化资金主要来自于创始团队 , 那么其退市后继续保持私有化的可能性较高 。 若私有化资金来源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 那么其退市后可能会冲击A股或港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