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制造上“云”

“不翻身 , 就要翻船 。 ”这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代晴华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感悟 。 他指出 ,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 , 如果不能实现数字化转型 , 一定会被淘汰 。
近日 , 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与突破——数字赋能新智造论坛上 , 多位专家齐聚一堂 , 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路径 , 以及未来5年 , 工业互联网发展将走向何方 。
“不翻身 , 就要翻船”
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 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 在此过程中 , 中国制造业并非高枕无忧 , 很多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着诸多难点和痛点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飚观察到 , 一些工业企业面临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难把控、信息化程度不高、创新力度不够、不能及时交付以及生产安全难保证等问题 。
其中 , 在装备制造领域 , 焊接是必不可少一环 。 传统焊接过程中往往存在偏焊、漏焊、易产生气泡等问题 , 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 并且 , 由于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高 , 又易影响工作效率 , 伴随而来的是招工难、留工难等问题 。 这是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张启亮观察到的行业痛点 。
“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遇到的难点和痛点都不一样 。 ”张启亮指出 , 在建筑行业 , 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 。 一边是工地需要大量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却找不到设备在哪;另一边则是一些设备常常被闲置 。
个别产品的制造环节危险性高也在急迫地呼唤着智能制造的到来 。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旗表示 , 早期 , 电子产品外框打磨和抛光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完成的同时 , 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爆炸风险 。 于是 , 用人难成了一种常态 。 10多年前 , 公司就开始探索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之路 。 2012年 , 建立了第一座智能制造的“熄灯工厂” , 目前 , 已建成了8座 。 李军旗说 , “没有办法 , 我们用机器换人 。 ”
【互联网|制造上“云”】除了制造环节 , 优化从生产到消费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效率同样也很重要 。 在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看来 , 当前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最大的痛点在于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快速变化 。 人们的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快节奏、场景化、互动化等特征 , 而很多企业无法实时高效满足这些需求 。
这并非单一行业的痛点 。 比如 , 每年 , 服装行业去库存就是一个“老大难” 。 据安筱鹏统计 , 当前 , 风力发电行业的弃电率仍旧不低;在各类设备应用领域 , 配置效率低的问题一直存在 。
添了一张“网”:从几个月缩短到1周
综合企业的痛点来看 , 降本增效提质 , 帮助延长制造业产业链;精准投放 , 扩大市场——这两点是工业企业的普遍诉求 。 工业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网络 , 可将人、数据、设备、工厂、产品以及客户连接起来 , 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 , 将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
张启亮通过工业互联网+增强现实技术AR , 织起了一张“智能焊接网” 。 在AR技术的辅助下训练焊接机器人 , 经过测试 , 机器人焊接合格率上升到99.2% , 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延长了3—5年 。 还通过在焊接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挖掘机供需双方的信息壁垒 , 高效配置资源 。 张启亮表示 , 针对不同的需求 , “需要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 , 积累丰富的工业模型 , 去解决面临的共性和个性的难点和痛点 。 ”
“从社会互联到工业互联 , 我们得到了巨大收益 。 ”代晴华表示 , 公司也开启了“设备互联”之路 , 把30个产业园的1.2万台设备用不同的标准连接起来 , 经过评估和优化 , 设备总量减至6000台 。 升级后 , 数控设备的利用率从25%-30%提升到了75%-80% , 1台设备的效益约等于过去的3台 。
同时 , 还将AI、5G等技术应用到生产线 , 对工厂的人、机、料、法等环节进行识别和管理 。 据代晴华介绍 , 今年 , 在北京一家工厂增加了200台机器人 , 并使每台设备都能在系统上运行、每个软件都可以离线驱动 。 改造后 , 工厂的年产值预计将从最初的20亿元增至80亿元 。 “厂房面积没有增加 , 但是内涵不一样了 。 ”
“把一个需求(实现周期)从4个月降到1周 , 需要全链路每一个环节的创新 。 ”安筱鹏表示 , 通过云端大数据实时洞察消费者的需求 , 通过工业互联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断点、堵点 , 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以及实时交付的能力 。
未来 , 工业App或将“无处不在”
当前 , 数字化生产还是散点式的 。 11月28日 , 在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上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表示 , 产业互联网主要应用于生产设备管理 , 在线监测、在线维修、在线停机和启动等领域 , 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 但她非常看好数字经济的前景 。
“十四五”规划指出 , 发展数字经济 , 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对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 。 下一个五年 , 工业互联网将走向何方?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 , 对工人需要具备的技能有了新的要求 。 流水线上的工人更多地被机器代替 , 工人将成为更有技术含量的操控员、远程驾驶员等 , 或者向软件创新型人才转变 , 成为新时代的“新工人” 。
工人的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 代晴华表示 , 未来3-5年 , 企业的产业工人将从2.6万名减到3000名 , 工程师将从3000名提升到3万名 。 企业的关注点将从制造转向创新 , 使制造上“云” , 整个过程智能化 。 “未来 , 工业App或将‘无处不在’ 。 ”
在安筱鹏看来 , 通过工业互联网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核心目标 。 要实现这一目标 , 一是要从“全局优化”着手 , 即对整个供应链体系各个环节进行全局优化;二是要进行高频创新、低成本创新以及高效创新 。
另外 , 也要发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大国和制造业大国的优势 , 从而产生叠加效应、倍增效应 。
“重构”将是下一个五年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词 。 张启亮指出 , 未来 , 无论是制造环节本身 , 还是服务环节、商业模式 , 甚至是数据的商业价值都将被“重构” , 整个制造环节都可能由原来从产品出发转变为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 而工业互联网产生的大量数据 , 可能将通过新技术释放出新能量和新价值 , 从而重新定义未来的工业 。
“5G+工业互联网将为制造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 ”在代晴华看来 , 未来5年 , 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制造将会走向千家万户 , 各行各业将形成众多的“工业大脑” , 赋能绝大部分中国制造的中小企业 , “一起分享技术带来的效率、带来的创新 , 使中国真正走向制造强国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