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月轨上的太空“牵手”

冬日凌晨 , 月朗星稀 , 走进北京航天城 , 飞控中心大楼灯火通明 。
12月6日 , 是万众瞩目的嫦娥五号上升器“怀抱”月壤从月面起飞后的第3天 。 采访人员和中国航天人一起 , 在这里见证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 。
踏进指挥大厅 , 不断闪烁的大屏幕紧紧抓住了采访人员的视线——
此刻 , 上升器和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以下简称轨返组合体)正在月球轨道上飞行 , 不断接近 , 等待“牵手”时机 , 为不久后返回地球做准备 。
【月球|月轨上的太空“牵手”】在嫦娥五号轨道器配备的双谱段监视相机视野中 , 宇宙无垠的深邃黑暗背景下 , 地球看上去宛若小小的明亮“月牙儿” , 轨道器正缓缓逼近身着金色“外套”的上升器 。
世界上牵手的方式有很多种 , 每一种都离不开“默契” 。 距离太远 , 牵不上 。 角度不合 , 也会落空 。
以往 , 太空交会对接或者在距离地球几百公里轨道上实现 , 或者有宇航员进行现场操作 。 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 , 没有卫星导航信号支持 , 两个航天器在约好的时间地点牵上手 , 何其之难 。
5公里、1公里、100米、15米……在嫦娥五号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的引导下 , 上升器和轨返组合体根据雷达信号调整飞行姿态 , 相对距离越来越小 。
天上 , 38万公里外 , 无声无形的电磁波 , 在星际间穿梭跳跃 。 地上 , 紧盯大屏幕参数的眼睛中 , 有一双格外专注 。 在微波雷达总工程师孙武眼中 , 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就是嫦娥五号的“千里眼” 。
微波雷达精度的提高 , 大幅提升了精准对接的胜算 。 与近地轨道相比 , 月球轨道环境更复杂 。 为克服月球引力影响 , 研制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
“轨道器转最后平移靠拢 。 ”大厅里传出北京总调度刘建刚的洪亮口令声 。
10米、5米、2米……越来越近!只见轨返组合体上的3个抱爪式对接机构 , 如同张开的手臂 , 刚一碰触到上升器便快速合拢 , 将其紧紧“抱住” 。
1秒捕获、10秒校正、10秒锁紧……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后 , 轨返组合体“牵”住了迎面而来的上升器 。
“非常完美!”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管刘然为这次对接打出100分 。
这是一次堪称“教科书式的对接” , 全步骤在21秒内完成 。 对接机构与样品转移分系统技术负责人刘仲介绍说 , 为了天上这21秒“一气呵成” , 研制团队设计了35项故障处置预案 , 从启动开始到交会对接 , 全部采用自动控制 。
当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 大厅中响起了短暂而热烈的掌声 。 “各种精密的动作 , 一步也不能差 , 差一点也就实现不了 , 今天做得很漂亮 。 ”叶培建院士兴奋地说 。
早上6点12分左右 , 转移机构复位 , 舱盖关闭 。 此刻 , 采访人员和许多关注嫦娥五号这次“星际物流”的网友一样 , 仿佛听到“您的快递已揽收 , 准备前往下一站”的喜讯 。
走出飞控中心 , 采访人员抬头仰望 。 38万公里之外的那轮明月 , 又一次跳到眼前 , 仿佛近得触手可及 。
采访人员突然觉得 , 嫦娥“揽月”之后的漫漫回家路 , 并不像想得那么容易 , 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
这是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的交会对接 , 也是中国航天人青春与奋斗的交会 , 梦想与使命的对接 。
(本报北京12月6日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