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诞生记(32)

施乐的第三任CEO大卫·卡恩斯对研究中心的态度和前任不同 , 他曾经说过 , 研究中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它的工作与公司业务没关系 , 开始力图将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与公司主要业务统一起来 。 泰勒对此表示不满 , 他希望研究中心提供的是宽松的研究环境 。

1983年9月19日 , 泰勒被迫辞职 , 这条消息震撼了整个研究中心 。 过了年底 , 在拿到一年的红利、股票期权后 , 大规模的辞职爆发 , 天才们纷纷离去 。 在大家的眼里 , 泰勒不仅仅是中心的领导 , 而且是这个奇妙领地的守护神 。 泰勒离去后 , 没有谁能将他们再次凝聚在一起 。 技术专家阿伦·凯说泰勒为施乐牺牲了许多 , 因此他们不愿听到一些诽谤他的胡言乱语 。

正所谓:“尘沙晴天迷道路 , 河水悠悠向东去 。 ”

1996年 , 在一次电视访谈中 , 乔布斯侃侃而谈:“施乐其实完全可以在今天掌控整个计算机产业 , 它可以比现在的规模大上10倍 , 可以成为90年代的IBM , 或者是这个时代的微软 。 ”

曾是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一名技术员、后任微软公司Word及Excel软件首席设计师查尔斯·西蒙尼 , 这样评价施乐研究中心对IT及互联网产业的贡献:“一个巨大的浪潮被释放出来 , 惠及了依托于此的所有行业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