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独角兽WeWork为什么会出问题?(下)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 , 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 , 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

\n

编者按:曾经的超级独角兽WeWork倒在了IPO前夕 。 有很多文章分析过这家共享办公初创企业失败的原因 。 许多批评的声音都聚焦在公司弥赛亚式的创始人Adam Neumann身上 。 但像Matthew Zeitlin这样综合分析了创始人的缺陷 , WeWork的业务性质 , 软银的愿景以及大金主沙特的转型焦虑等诸多因素的文章并不多见 。 原文发表在《卫报》上 , 标题为:Why WeWork went wrong 。 鉴于篇幅较长 , 我们分两部分刊出 , 此为下半部分 。

\n \n

超级独角兽WeWork为什么会出问题?(上)

\n

跟过去的房地产繁荣不一样的是 , WeWork的转租狂欢不会留下多少丰碑:在吉隆坡没有起了一半的摩天大楼 , 在西班牙的乡村也没有毫无意义的机场 。 取而代之的是 , 这笔钱流入到的是原有的基础设施 , 只有通过散落在纽约、旧金山、西雅图以及波士顿的办公楼窗户上的那些标志或logo你才能看到它的存在 。

\n

WeWork一贯打造的是“轻资产”的形象:大楼是从开发商那里租来的 , 然后再切分出去供短租使用 。 这种轻资产会成为WeWork突出的真正创新 。 其意义有两方面 。 首先是通过签订租赁合同 , 而不是买楼甚至起楼 , 只要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来付租金 , 它就能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 其次它的建设也很轻量 。 跟最大声的批评者说法相反 , WeWork并不仅仅只有营销、和菠萝汁而已 。 它竭尽所能去说服自己的租客(无论他们是自由职业者还是没法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办公区的成长迅速的公司的员工) , 让他们相信自己所需要的空间其实没那么大 。 有一项测算认为WeWork平均每一位“会员”的占地面积为50 平方英尺左右 , 远远低于办公租赁250平方英尺的平均水平 。 WeWork 因此就能够用比竞争对手少得多的空间收取很高的租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