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多摄爆发之前 理性看待手机摄像头的数量( 四 )

回顾拍照的成像之谜

当主流价位手机都能“流畅吃鸡”的今天 , 拍照效果就成为了智能手机的兵家必争之地 , 越来越多的新品都在鼓吹DxOMark排行成绩就是最好的诠释(图1) 。 然而 , 如何才能拍出一张更好的照片?

笔者的经验是 , 80%取决于第一颗摄像头 , 15%取决于相机APP成像算法的优化 , 余下的5%则受到第二颗摄像头的影响 。

其中 , 第一颗摄像头就是我们最常念叨的“主摄” , 也就是双摄或多摄手机主打的那颗主摄像头 。 影响主摄性能的 , 则是CMOS传感器型号(图2)、光圈大小以及是否支持OIS光学防抖等 。 在2018年17期《拍照加分全靠它 浅析手机专用CMOS传感器》一文中 , 我们曾给智能手机常见CMOS传感器进行了汇总且排出了强弱 , 比如华为P20 Pro搭配的IMX600表现最优 , 而IMX380则是索尼传感器中的“次旗舰” 。

第二颗摄像头则是我们常说的“辅摄” , 也就是手机背面摆在主摄旁边的第二颗辅助摄像头(图3) 。 关于它对成像的影响 , 本文会在后面单独加以详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