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体积、大容量的锂金属电池要翻身?( 三 )

但事实证明 , 惠廷厄姆的设计难以商业化 , 原因在于锂有着高反应活性 , 通常锂金属箔与电解质会产生不良反应 , 从而导致电解质过热 , 甚至出现燃烧现象 。 另外 , 用来做阴极的二硫化钛也太贵 。

一个3D孔的活性表面空间是一个2D电池的50倍

后来 , 惠廷厄姆和其他研究人员在锂中加入了石墨 , 以此来降低其反应活性 , 并用更便宜的材料替换了阴极 。 于是 , 我们现在常用的锂离子电池由此诞生 。

带有锂金属阳极的电池就此被当成了锂离子电池发展道路上的一个有趣垫脚石 。

不到十年前 ,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A123系统公司宣布破产 , 一定程度上是被这一不成熟技术拖了后腿 , 进而导致投资者对于电池技术的疑虑 。

2013年1月28日 ,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 外国投资委员会(CIFUS)正式批准 , 同意万向集团收购A123 。 同样源自MIT的SolidEnergy接管了A123闲置的设施 , 随后开始以具备商业可行性的方式自主制造电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