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脸识别背后的“盲区”( 二 )

当课题组成员尝试拍摄小区居民照片后 , 把手机照片对准居民楼下的人脸识别机器时 , 机器里传出了一声清脆的“门锁已开、您请进” 。 随之而来的是楼道门打开 , 课题组成员轻而易举地走了进去 。

\n

因价格便宜 , 公租房长期存在违规转租转借现象 , 这一直是管理者头疼的问题 。 2019年1月 , 北京市住建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租赁住房转租转借行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 提出纳入北京市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公租房项目应全面采用人脸识别、智能门锁等技术 , 强化人脸识别等技术措施与门禁相结合 , 实现非承租家庭成员不得随意进入楼栋单元门 。

\n

课题组成员挑选了几个公租房小区进行测试 。 他们发现 , 有的小区人脸识别安全技术不过关 。 “我们使用的其实并不是高清照片 。 ”课题组成员冯群星表示 。 目前 ,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大致分为2D和3D识别技术 , 前者通过2D摄像头成像 , 后者通过3D摄像头立体成像 。

\n

一般而言 , 3D技术的安全性高 , 但成本也高 。 有专家表示 , 用照片能够刷开的基本是2D人脸识别设备和普通摄像头 , 这种情况可通过更换成红外双目摄像头、加入改良算法等方式来避免虚假照片的攻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