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脸识别背后的“盲区”( 三 )

\n

除了安全问题 , 冯群星和同事还发现 , 有的小区的人脸识别技术设备对残障人士“不友好” 。 在一些小区大门口 , 人脸识别闸机的摄像头高度约为1.2~1.6米 , 一般人可正常通行 , 但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就很难达到摄像头的高度 , “这些问题也跟北京市公租房相关管理部门反映了 , 他们非常重视 , 目前在查实和整改这些问题了” 。

\n

走出社区 , 课题组成员还走进了校园、商场、公共厕所等场所 , 体验人脸识别设备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

\n

在北京 , 课题组成员发现 , 人脸识别进校园虽然没有被广泛宣传 , 但普及程度并不低 。 一些学校把人脸识别系统用于门禁、课堂考勤以及监测课程质量 。 有学生表示 , 目前自己所在的学校课堂的人脸识别系统能检测出学生的抬头率和前排就坐率 , 从而监测老师的课程质量 。 但也有学生担忧 , 这样的技术涉嫌侵犯自己的隐私 。

\n

课题组成员发现 , 在教育领域 , 目前一些教育机构在宣传资料中声称可通过人脸识别掌握学生情绪 。 课题组成员以家长身份暗访时 , 一家教育机构的一位老师发来视频 , 在视频中 , 后台系统可随时检测学生的情绪 , 并向老师发出“孩子似乎不高兴”等提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