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的卫星通信产业自救( 四 )

在诸多讨论卫星通信产业市场空间的论文里,总是会提及“地面网络不能通达的地区”。最近一段时间,对市场的表述中又增加了“飞机、邮轮、无人机”等移动平台。这样的表述在逻辑上是行得通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卫星通信发展至今已经有50多年,中国的卫星通信发展也有数十年之久。为什么这些“地面网络不能通达的地区”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服务?而且,卫星早就可以为航空和航海平台提供基本通信服务了,问题并不在于有没有服务,而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如何。目前国内运营商的在轨通信卫星和正在部署的星座,应该说已经达到和超越了4G,例如“鸿雁”星座的发展目标是为用户提供400Mbit/s的宽带服务。但这也与5G标准差得远。

因此,我们强烈呼呼,在这个卫星通信产业向个人消费服务转型的风口上,业界应当换一种语境来讨论自己所能提供的服务。不仅仅不要人云亦云,放弃那种“吃地面网络剩饭”的保守而传统的思维模式,更要主动进攻,考虑一下如何争取和分享主导权。

既然我们有这样多的优点,既然我们是这样的无可替代,那么为什么不能成为未来全球电信基础设施的主要引领者和创新者之一呢?如果在带宽指标上无法和地面网络竞争,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发挥我们的长处,让各种通信卫星成为5G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难道我们已经习惯了给自己找客观理由?还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被国家安排任务的“优越”而造成的被动与保守文化而懒于变革?今天,我们中的每一位,不管坐在多重要的位置上,当卫星通信的产业格局变得很小、甚至真的完全边缘化的时候,华丽的头衔又能有多大的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