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私有化” 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聚美优品( 五 )

聚美优品最早主打自营模式 , 但自营模式资金流压力大 , 而出于扩张市场的目的 , 聚美开始向第三方平台模式转变 。 第三方平台模式意味着对商品质量难以把控 , 其管控风险也仅仅是众多电商平台的一个缩影 。 但聚美作为一个垂直电商 , 对于采购和管理环节本应该放在重中之重 , 但当时聚美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营销上面 。

最后的“猛”体现在聚美优品每次业务转型上 。 第三方平台业务出了问题 , 砍;主营品类业务低迷 , 换;看到新的风口 , 追 。 每次转弯都有些用力过猛的味道 。 大砍第三方业务 , 砍掉了聚美大半的毛利率 , 斥巨资成立公司拍电视剧也收效甚微 , 又砸钱共享充电宝 , 尚未知是不是共享经济泡沫下的产物……

下一个十年何以续写

陈欧想以聚美优品私有化为起点重新写个故事 , 这也就意味着上一个十年聚美优品的故事终究要以退市而草草收尾 。 而当下这个开头能不能写好还是个未知数 。

时隔四年 , 陈欧为何要再次重提聚美私有化?

也实属无奈之举 , 早在2017年6月份聚美的股价就已跌到2美元区间 , 离美股一美元的红线越来越近 。 再看聚美优品的业绩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 自2016年至2018年 , 聚美的营业收入由62.77亿元降至42.89亿元 , 分别同比下降14.51%、7.33%和26.27%;归母净利润则为人民币1.42亿元、人民币-3698万元和人民币1.17亿元;2019年的上年报现在还没有发出来 。 不难看出私有化或是其当下的最保险的方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