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问题频现!消费新场景带来维权新难题( 二 )

\n

针对这一现象 , 舆论认为 , 保障消费者权益 , 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 还需完善监管制度 。

\n

首先 , 平台既要完善诚信评价机制、提高准入标准 , 以做好自律;也要引导、敦促主播在相关领域形成更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度 , 做好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的他律 。

\n

其次 , 监管部门应加快“直播带货”法治化监管建设力度 , 提高直播带货违法成本 , 增强监管震慑力 。 对于出现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带货”行为 , 应依法从严查处 。 还应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 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与监督权 , 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 通过多方协同共治 , 引导“直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n

此外 , 作为一种新业态 , “直播带货”需跳出“挣快钱”的桎梏 , 前置化风险处置 , 避免走上以往电视购物风险频出的老路 。

\n

炒作经济存在消费侵权隐患

\n

炒作经济快速发展是2019年的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表现 。 数据显示 , 闲鱼上“AJ”的全年搜索量达3900万次 , “全民炒鞋”话题还受到诸多媒体关注;“盲盒经济”带动了新的消费风潮 , 某款稀缺的盲盒玩具在二手市场甚至被炒到上千元的高价 。 从炒鞋、炒盲盒 , 到炒手办、炒汉服 , 炒作经济的发展从小众爱好“出圈” , 成了新的消费市场 。 有分析指出 , 全新炒作经济的崛起 , 背后是中国消费趋势的一次巨大的变革 , 其中以90后“炒家”为代表的消费群体在这些消费热点中尤其积极 , 也更加大胆 。 然而 , 隐藏在这轮消费热潮背后的消费侵权问题也逐步显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