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介入写作 全新篇章还是动乱起点?( 二 )

人工智能的争议正在急剧升温 。 这个话题汇聚了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相互交锋的最新内容 。 人工智能代表的科技逻辑开始尖锐地挑战人文领域的传统边界 , 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已经分别表态回应 , 表示抵制、戒备或者接纳 。 作为这个话题的一个分支 , 人工智能将为文学艺术带来什么?是全新的篇章 , 亦或者是动乱的起点?

各执一词

自人工智能问题引发关注以来 ,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把它与危机联系在一起 。 而人工智能与文学“杂交”后 , 这样的恐惧、警惕和反对也在文学语境中出现 。 比如微软小冰的诗歌作品 , 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 , 也引来了众多文学从业者的批评 。 一位著名诗人便曾说过:

“这部诗集提供了一本不好的诗的范例 。 冷酷、无心 , 修辞的空转 , 东一句西一句随意组合 , 意象缺乏内在逻辑 , 软语浮词 , 令人生厌的油腔滑调 , 原材料来自平庸之句 。 ”

在类似的观点中 , 这样的话语尤其响亮——“坏的诗都有某种机器人诗的风格 , 没有灵性 。 ”这似乎是相关批评的总纲 , 人有灵性而机器无灵性 , 灵性是分界线 , 由于没有灵性 , 机器永远创作不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 “灵性”成了一个用来批评人工智能写作的关键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