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编程语言实为套壳产品,伪自主闹剧说明了什么( 二 )

\n

尽管国内相关机构和企业在计算机相关科研领域频频发力 , 但编程这一环节的成果乏善可陈 。 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 “木兰”承载的期望之重可想而知 。 如今“自主开发”被证掺水 , 让人倍感失落 , 也让人追问:为什么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制造伪自主的闹剧?

\n

要知道 , 在“木兰”之前 , 已经有“红芯浏览器”事件、“汉芯”事件等前车之鉴 , 但依然有人视若无睹 。 众所周知 , 科研自有其客观规律 , 不坐十年冷板凳 , 难有突破性的成果 。 打着自主创新的旗号圈了一票“情怀粉” , 转身又在外国成果的基础上修修剪剪 , 如此投机纯属自作聪明 。

\n

更何况 , 在全球化程度愈来愈高、网络连通世界的今天 , 即便是专业科研领域 , 门槛也并非高不可攀 , 任何作假行为都逃不过大家的“扒皮” 。 如果说无视这些现实算作“蠢”的话 , 那么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成果去圈名博利 , 则属于“坏” 。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 , 都不值得原谅 , 理应接受相应的追责 。

\n

“木兰”折戟 , 但中国科研还在路上 , 我们尤须从这起事件中汲取教训 。 近些年 , 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 也正是如此 , 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前所未有地刺痛着国人 , 加紧攻关的社会热情十分高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