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亿美元AI独角兽轰塌的背后,是无数脱下“新衣”的AI们( 七 )

而相对于死磕技术创新 , 更多初创公司选择了门槛更低的赛道——模式创新 。

在有资本红利的时代 , 万物皆可 AI 催生了一批这样创业公司 , 在缺乏明确客户和落地场景的阶段 , 就已被资本催熟 , 任何东西装上机械臂 , 就成了科技独角兽 。

但过去一年 , 随着资本退潮 , 投资者的关注点 , 已经从“增长”变成了盈利 , 这意味着 , 比起一味烧钱扩张 , 清晰的行业模式、稳定的盈利前景和回报 , 比漂亮的故事和概念更重要 。

拉不到投资、又缺乏自我造血能力 , 许多隐而未宣的问题开始暴露、激化 , 最终导致一批“伪”人工智能企业被淘汰出局 , 比如用机器人叠衣服的日本初创公司 Seven Dreamers , 做聊天机器人的 i.am+ , 都是在消耗完融资后 , 于 2019 年“关门大吉” 。

根据一项公开数据 , 截止 2019 年间 , 中国共有 9.2 万家人工智能公司倒闭 , 而 74% 的 AI 企业都活不过 5 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