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之父”说互联网已背离初衷,未来还会继续“错”下去吗?( 三 )

图2/5

1989年底,蒂姆将这个发明命名为“ World Wide Web(万维网)”也就是如今我们再熟悉不过的“WWW”。后来美国知名信息专家尼葛·洛庞帝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评价这个发明是“Internet 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

要知道,这种发明是相当有分量的,蒂姆完全可以借此成为超级富翁。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在1991年发布了万维网的源代码。当时业内也有其他能够连接数据和文件的信息系统,但万维网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独具的通用性,只要有电脑,谁都能上万维网,并且谁都能在源代码的基础之上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改动。

当时蒂姆的信念就是,万维网要和收费、会员、权限等名词划清界限,秉承着“自由开放“的原则,不受制于任何的公司或个人。用户可以形成一个“自由开放的社群”,在互联网中尽情挥洒,施展自己的想法。所以那时的互联网是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世界,任何用户都能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畅所欲言,并且链接到任何其他的网站。

在互联网向着“自由平等”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理论也同样不可忽视,其中“万维网之父”在演讲中提到的“长尾效应”就是一个重要的准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