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之父”说互联网已背离初衷,未来还会继续“错”下去吗?( 四 )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于2004年提出的,用来描述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既然提到了亚马逊,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个发生在亚马逊中的真实事件更加明确什么是“长尾效应”。

先说一个现在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进入电商平台,会看到很多热销商品,但同时也有许多与热销商品同类的冷门商品挂在上面,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在1958年,英国登山者乔·辛普森写了一本名叫《Touching the Void》(触摸巅峰)的书,主要讲述了他与同伴在登山过程中的惊险故事。当时这本书评价很好,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

然而在十年之后,畅销书作家乔恩·克拉考尔也写了一本关于登山的书《Into Thin Air》(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在出版界引起轰动,而与此同时,被遗忘多时的《Touching the Void》突然也变成了畅销书,不仅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盘踞了3个多月的时间,还被改编成了纪录片。最后《Touching the Void》的销量甚至超出《Into Thin Air》一倍多。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亚马逊当时的在线销售软件记录了读者的购买行为模式,并在网页中建议购买《Into Thin Air》的读者也可以看看《Touching the Void》。这种行为本质上和如今的人工智能推荐是一样的,卖的多就推荐的多,更多的推荐带来更高的销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