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本质左不过“复读机”式的复制粘贴( 二 )

几天前 , 美国女发明家 Evelyn Berezin 因罹患淋巴瘤于纽约曼哈顿逝世 , 享年 93 岁 。 谈及这个名字 ,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会很陌生 , 但她确是真正曾插“手”计算机发展史并改变了科技世界的人 。 现在正盯着屏幕的你只要曾用过 Windows、iOS 等操作系统 , 或是 Microsoft Office、Google Doc等文字处理应用 , 就一定对她发明的“复制粘贴(Copy and Paste)”很是熟悉——

1969 年 , Evelyn 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文字处理器 , 实现了编辑、删除、剪切和粘贴功能 , 一举打破计算机文字处理的旧有程序模式 , 大大降低了人们对打字机的依赖 。

「复制粘贴」的情感道德色彩

脱口秀大会上曾经有一句关于成功学的吐槽 , 大意就是 , “大哥!我知道你的成功可以复制 , 但不知道往哪粘贴 。 ”

戏谑者常言 , 人类本质左不过“复读机”式的复制粘贴 , “天下xx一大抄”这样的句式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 。 从学术界的论文抄袭 , 到文学作品剽窃 , 评论区似乎也有意识地给“复制粘贴”加上了一层批判性的道德滤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