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重文轻武,屡吃败仗却不思变革?( 三 )

这些举措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 同时派遣信得过的人主政地方 , 就实现了中央集权 。 不过 , 这个过程中倒没有多少能打仗的将军被重用的 , 估计要么是斩杀了 , 要么就是史官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给予忽视撰写了 。

这样稳定之后 , 赵匡胤又开始担心这些能征善战的人也效仿兵变 。 一面又要想着北伐 。 可谓左右为难 。 于是想到了一个妙计 , 用钱买燕云十六州 , 所以一直积攒国库、重视农业与税收工作 。

本来赵匡胤还迟疑不决 , 赵普给提了建议还是被最终采纳了 , 于是搞了个杯酒释兵权 。 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开始走向文治的开始 , 从此也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

尽管如此 , 赵匡胤还是重视武功的 , 他的几个儿子功夫都不错 。 而他的弟弟赵匡义则恰恰相反 , 自己的儿子都是追求文学 。 他虽然也会点功夫 , 但是比赵匡胤差十万八千里了 。

在这个氛围与趋势下 ,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宋朝形成了一股暗流 , 在文臣占据上风的趋势中 , 他们如何选择?答案毫无疑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