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重文轻武,屡吃败仗却不思变革?( 四 )

同时也注定宋朝的统一战争不可能再成功 。 无论多么忠心的武将都会最终死于文臣之手 。 赵匡胤的儿子尚且不能幸免 , 何况臣子?

整个宋朝的风气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推向文治的方向 , 而且颇有攘外必先安内的风范 。 从此几乎每一个皇帝本人也尚文不尚武 , 整个国家的臣子也向皇帝看齐 。 而且每当皇帝没有后代的时候 , 妇人就开始垂帘听政 , 并且最终决定那个宗亲当皇帝 。 这个标准当然是能文第一 , 最好不要能武 , 不然的话 , 又要烧钱打仗 。

事实证明 , 尽管国家没有把钱花在武备上面 , 可是不得不大把大把的花钱买平安 。 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 这在宋朝发挥的淋漓尽致 。

在宋朝还有一个非常畸形的文化现象 , 大凡拥有武功的人要想获得重用 , 基本文采也不会差 。 或者因为能文是晋级的唯一途径吧 。 但是从宋朝开始 , 整个世界进入了尚武频道 。

金国灭亡契丹的时候 , 不是用讲道理解决的 , 而是用武力 。 西夏独立的时候 , 也不是讲道理解决的 , 而是用武力 。 蒙古灭亡金国、西夏、大理的时候 , 也完全不用文明的方式 。 唯有宋朝很怪 , 一直尚文 。 打了败仗就割地赔款 , 花钱消灾 。 打了胜仗则谦虚恭谨 , 赏赐异邦 , 或者成为求和谈判的筹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