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慌张!气溶胶被妖魔化了,没那么容易中标( 三 )

援引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邓巍巍在“知识分子公号”中的内容介绍 , MIT有一名专门研究打喷嚏的Lydia Bourouiba教授被誉为“喷嚏女皇” , 这张图是“女皇”团队拍摄的打喷嚏后的液滴轨迹图 。

绿色代表上百微米的大液滴 , 它惯性强 , 射程远至两米 , 但是很快沉降;红色部分是几微米的小液滴飞沫 , 它惯性弱 , 被空气粘性作用减速 , 并且瞬间蒸发成为微米级的颗粒 , 也叫飞沫核 。

打的喷嚏越大 , 声音越响 , 喷出的气溶胶有可能就会越多 。

新冠肺炎患者一个喷嚏下去 , 数以亿计的病毒被呼吸道强劲的压力喷射出来 , 大于100微米的飞沫很快就落在1~3米的距离内 , 而气溶胶却可以飘散在9~10米内的空气中 , 经历蒸发、干燥 , 慢慢蜕变为被上皮细胞包裹的冠状病毒微粒 。

这些弥漫着病毒的“雾气”如果达到足够高的浓度 , 可以通过眼角膜等黏膜进入体内 , 这就是为什么麻醉医生现在插管必须要有面屏保护 , 插管时人体呼吸道的正压会让气溶胶涌向麻醉医生的面部 , 风险可想而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