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盲盒引发的争议,盲盒是否被妖魔化?

盲盒,一个盒子里装着一只8、9厘米高的玩具,售价59元,盒子包装上画着这一个系列的12只玩偶分别长什么样,但在你拆开盒子之前,你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抽中了哪一只。如果运气足够好,你可能会抽到更好看、更特别的“隐藏款”,这是所有盲盒玩家都向往的宝贝。追本溯源,盲盒是由日本的扭蛋文化衍生而来。即把多个相同主题的玩偶归置成一个系列,分别放入蛋状的半透明塑料壳里,通过投币或插卡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售卖。当然,扭蛋中的具体内容不会事先公开,以此来增加消费者购物时的神秘感。很多人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一再解囊购买,因而扭蛋的生意总是异常火爆。

在我国,以小浣熊干脆面为代表的“集卡式营销”可以算作是最早的盲盒;多年以后的今天,盲盒的流行再度让人们领略到了这一营销模式的魔力——可以说,在任何时期任何发展阶段,盲盒都是一种“俘获人心”的存在。

盲盒如何“俘获人心”?

事实上,盲盒作为之所以能在当下流行,其充满不确定性的刺激感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由于事先对盲盒中的内容毫无了解,所以当由不确定性带来的紧张感转化为确定结果带来的满足感时,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就会变好,甚至比直接给他结果更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