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巡逻喊话、疫情排查、送药消毒,抗疫战中机器人化身钢铁战士!( 八 )

反思国内智能医疗机器人及市场短板

在抗疫战中 , AI机器人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 , 但就像有些人会发出的疑问一样 , 机器人能够做的事情依然有限 , 截至目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仍未研制出特效药 , 机器人治疗也依然以对症和支持为主 。 毕竟 , 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研发是一项极其复杂、艰难的任务 , 其中要耗费的人力、财力、技术力量还远远不止于此 ,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 何时结束 , 即使是世界上经验最丰富的专家也无法给出答案 。 而这次战争 , 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到国内机器人技术和市场的一些短板与缺陷 。 比如 , 虽然相较国际市场 , 应用场景和需求都很旺盛 , 但国内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普及率较低 。 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数据测算 , 2018年我国智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34亿元 , 预计到2025年 , 我国智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 。 过去10年 , 全球机器人市场平均增长速度为12% , 而我国的平均增长速度在25%左右 , 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 。 但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前 , 我国国内机器人市场 , 国产机器人仅占三成左右 , 且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 , 往往处于行业的中低端 。 业内专家表示 , 由于我国在精密减速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上的核心技术不足 , 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还不高 。 机器人产业的上游是核心零部件 , 相当于‘大脑’; 中游是机器人本体 , 也就是机器人的‘身体’; 下游是系统集成商 , 目前国内多数企业集中在这一环节 。 国内在核心零部件上的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加工、装配的精度以及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上 , 机器人产品的不稳定性会造成用户成本增加 , 从而降低用户的使用意愿 。 与此同时 , 品牌认知度低、特定应用场景缺乏行业标准、产业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也影响了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 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比较多 , 特色化发展较弱 。 要提升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 , 国内机器人厂商急需从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者向中高端核心技术的研发者转变 。 针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短板 , 专家建议 , 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 , 不应只关注机器人整机产品 , 还要加大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以及制造加工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支持力度 , 另外 , 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发、理论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 也需要下一番功夫 。 然而话说回来 , 虽然国内机器人发展在核心关键技术和市场发展中都有一定的问题 , 但在此次抗疫战中 , 我们却惊喜地发现国内AI和科技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抗战前线 , 比如旷视、商汤、依图、思必驰、BAT、字节跳动 , 等等 , 这些公司以技术的力量和财力 , 成为前线医护人员的坚实后盾 , 大数据、AI、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经历过这场前所未有的实战的检验 ,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期待在未来 , 研发人员能够利用这些技术 , 开发出更多有效地治疗和防疫手段 , 早日战胜疫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