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成为先锋是因为“蜀中无大将”吗?( 二 )

刘备东征的时候 , 他就当了将军 , 独自带一路兵马 , 授宜都郡(今宜昌、秭归、巫山一带)太守 。 当时刘备手下的大将是黄权、冯习、吴班 , 先锋是张南 , 廖化肯定是不如有优秀战略眼光的黄权 , 但冯习、吴班、张南 , 也不比廖化强到哪儿去 。 关羽败亡后 , 廖化不愿降吴 , 诈死后回到蜀汉 , 得任太守 , 独领一路兵马到了诸葛亮时代 , 他是丞相参军 , 马谡在街亭惨败之前就是丞相参军 , 可见在这个位置第一要有才干 , 第二要诸葛亮认为你有培养价值 。 在收复阴平郡(甘肃文县)之后 , 诸葛亮让廖化当了阴平太守 , 兼广武都督 , 守卫蜀汉的西北边境 , 独当一面 。

虽然还比不上大将魏延、吴壹 , 也和王平、高翔一个级别了 , 属于第二序列 。 地形复杂的阴平阴平在哪呢?西边紧邻九寨沟 , 全境为山地和河川谷地 , 地形复杂 , 很考验指挥官的军事地理水平 。 廖化不负诸葛亮的期望 , 独自打垮了魏国的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两路兵马 , 阵斩王赟 。 老实话一打二获得全胜的战例 , 在蜀汉还真找不出来几个 。 廖化领兵的个人战绩在蜀汉将军中是排得上号的这个时候 , 廖化虽然地位不如王平(守汉中)、马忠(守南中)、邓芝(防东吴)三位大将 , 但仍稳居第二序列 。 到姜维北伐的初期 , 每次陪伴他的只有廖化 。 这个时候廖化是名副其实的蜀中大将 , 相当于姜维的副手 。 后来虽然多了张翼 , 但廖化依然是副手之一 , 任右车骑将军 , 假节 , 领并州刺史 , 官位与张翼相等 , 这两个人就是姜维身边的哼哈二将 , 谁敢让他去干先锋这种粗活儿?骚年 , 是你说老夫不行?蜀汉末年 , 廖化已经年过七十了 , 退居二线 , 但还没有老糊涂 。 262年秋 , 姜维不顾蜀汉内部矛盾激化 , 又出兵北伐 , 廖化曰:\"'兵不戢 , 必自焚' , 伯约之谓也 。 智不出敌 , 而力少於寇 , 用之无厌 , 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 , 不自我后' , 今日之事也 。 \"意思就是:“用兵如果不收敛 , 必将自食恶果‘ , 说的就是伯约(姜维字)啊 。 智谋并未超过敌人 , 力量比敌人要弱 , 但用兵却没有满足 , 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诗经》说‘我生得不早不晚 , 偏偏赶上这个时候' , 讲的就是现在的事 。 ”果不其然 , 同年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击败 , 退军驻扎于沓中 。 当时蜀中的第二代将领实际上已经有一些了 , 只不过大多数事迹未能流传下来 , 有深得羌胡爱信、随姜维北伐时战死的镇军将军王嗣 , 有坚守防地的乐城监军王含、汉城护军蒋斌(大司马蒋琬之子)和黄金围督柳隐 , 有被部下出卖、格斗而死的关中督傅佥(夷陵烈士傅彤之子) , 有率孤军二千对抗三万吴军、死守永安的领军罗宪 , 坐镇南中七郡的监军霍弋(霍峻) 。 他们当然不如五虎将、魏延这些难得一遇的猛人 , 但与蜀汉的二线将领相比 , 并差不到哪去的 。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蜀中无大将了 , 蜀汉北伐失败还是综合国力远不如魏国所致 , 而不是没有大将 。 虽然还比不上大将魏延、吴壹 , 也和王平、高翔一个级别了 , 属于第二序列 。 地形复杂的阴平阴平在哪呢?西边紧邻九寨沟 , 全境为山地和河川谷地 , 地形复杂 , 很考验指挥官的军事地理水平 。 廖化不负诸葛亮的期望 , 独自打垮了魏国的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两路兵马 , 阵斩王赟 。 老实话一打二获得全胜的战例 , 在蜀汉还真找不出来几个 。 廖化领兵的个人战绩在蜀汉将军中是排得上号的这个时候 , 廖化虽然地位不如王平(守汉中)、马忠(守南中)、邓芝(防东吴)三位大将 , 但仍稳居第二序列 。 到姜维北伐的初期 , 每次陪伴他的只有廖化 。 这个时候廖化是名副其实的蜀中大将 , 相当于姜维的副手 。 后来虽然多了张翼 , 但廖化依然是副手之一 , 任右车骑将军 , 假节 , 领并州刺史 , 官位与张翼相等 , 这两个人就是姜维身边的哼哈二将 , 谁敢让他去干先锋这种粗活儿?骚年 , 是你说老夫不行?蜀汉末年 , 廖化已经年过七十了 , 退居二线 , 但还没有老糊涂 。 262年秋 , 姜维不顾蜀汉内部矛盾激化 , 又出兵北伐 , 廖化曰:\"'兵不戢 , 必自焚' , 伯约之谓也 。 智不出敌 , 而力少於寇 , 用之无厌 , 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 , 不自我后' , 今日之事也 。 \"意思就是:“用兵如果不收敛 , 必将自食恶果‘ , 说的就是伯约(姜维字)啊 。 智谋并未超过敌人 , 力量比敌人要弱 , 但用兵却没有满足 , 这样的话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呢?《诗经》说‘我生得不早不晚 , 偏偏赶上这个时候' , 讲的就是现在的事 。 ”果不其然 , 同年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击败 , 退军驻扎于沓中 。 当时蜀中的第二代将领实际上已经有一些了 , 只不过大多数事迹未能流传下来 , 有深得羌胡爱信、随姜维北伐时战死的镇军将军王嗣 , 有坚守防地的乐城监军王含、汉城护军蒋斌(大司马蒋琬之子)和黄金围督柳隐 , 有被部下出卖、格斗而死的关中督傅佥(夷陵烈士傅彤之子) , 有率孤军二千对抗三万吴军、死守永安的领军罗宪 , 坐镇南中七郡的监军霍弋(霍峻) 。 他们当然不如五虎将、魏延这些难得一遇的猛人 , 但与蜀汉的二线将领相比 , 并差不到哪去的 。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蜀中无大将了 , 蜀汉北伐失败还是综合国力远不如魏国所致 , 而不是没有大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