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怎样战胜血吸虫病的?( 四 )

我国大规模防治血吸虫病 , 始于建国后不久的1955年 。 近3年后的1958年6月30日 , 毛主席在看到《人民日报》报导的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后 , 写下了《送瘟神》 。


1955年11月16日 , 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的徐运北接到中央办公厅电话通知 , 前去杭州向毛主席汇报防治血吸虫病的问题 。 两个多月后的1956年1月25日 , 中央提出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 并于次日正式公布 。 此方案的公布 , 成了全党全民向血吸虫病开战的动员令 。 据了解 , 在当时有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12个省、市区的243个县市(后陆续发现为378县市)流行血吸虫病 , 患者约1000万人 , 约有1亿人民受到威胁 , 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

处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绵竹在当时是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区域之一 。 文章开头那句描写“烂泥坝”的民间顺口溜 , 就是当时绵竹的真实写照 。 当时全县26个乡(镇) , 其中24个乡(镇)都有钉螺分布 , 疫情严重的村 , 60%左右的村民都患有血吸虫病 。

血吸虫在人体内产卵 , 之后随人类粪便排出 , 在水中孵化为毛蚴 。 之后会侵入钉螺 , 发育繁殖为尾蚴 , 然后扩散到水中污染水体 , 这样被污染的水体就成为了“疫水” , 人接触吸血虫病疫水后血吸虫会通过皮肤侵入人体导致感染 。 因此 , 防控血吸虫病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灭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