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移动”?浅谈量子纠缠的惊人特性( 三 )

2012年 , 我国研究人员成功传送了第一个“宏观”物体的量子态(1亿个铷原子) 。 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 ,

2017年 , 中国科学家将一个光子的量子态信息发送到距离地球1400公里的轨道卫星上 , 这一信息被检测到 , 然后被转发给光子的纠缠态“伴侣” , 后者随后成为其在地球上“伴侣”的“镜像拷贝” , 这壮举是是目前量子隐形传态的最远距离 。

虽然到目前为止物理定律还不允许像《星际迷航》中那样进行远距离隐形传态 , 但量子隐形传态有着多种可能的用途 , 并使人类受益 。 比如最神奇的用途:允许人类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构建自身的复制体 。

考虑一下:我们首先扫描一个人 , 然后创建一个类似于“假人”的原子集合 , 其中包含在我们的人体中发现的所有粒子 , 接下来 , “假人”和原来的粒子纠缠在一起 。 并被送到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可能适合居住的星球 , 可能是在半人马座 , 又或者是阿尔法星 。 量子隐形传态的另一个用途是量子互联网 , 这将允许用户在网络中量子纠缠节点之间进行通信 , 允许通过量子密钥分发发送不可破解的信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