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大促”后关门:岂能用“课时包”给家长挖坑?( 二 )

现实中,不少培训学校为了吸引消费者,推出的课时包花样繁多,金额往往与时间跨度成反比。也就是说,时间跨度越长越便宜,有的课时包甚至长达2年。很多家长为了享受更大的折扣,往往会选择时间较长的课时包。如此算下来,一次性交费用上万元的情况就很常见。所以,家长损失巨大,也成了培训机构关门事件的惯有特征。

此次涉事的常营美育也是这样:据报道,该校课时包有24节课、48节课、96节课、156节课等多种,如果按每周一节课的节奏上课,156节的课时包需要上3年。

要防范培训学校跑路、让家长蒙受巨大损失的问题,显然需要对课时包动辄长达数年的情况对症施策。在这方面,倒也不乏规制措施。教育部2018年8月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就明确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如果这些规范性要求落实到位,培训学校学员恐怕也不会面临“预付费维权难”的尴尬。遗憾的是,明面上的“严格监管”,现实中却乏善可陈。

回到常营美育事件本身,虽然这家培训机构的总部提出了“学员可选择北京市内其他授权中心继续学习”等解决方案,但“培训机构关门跑路”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并不会就此消除,对市场秩序和家长而言也是伤害,监管部门不妨及时介入,依法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