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大促”后关门:岂能用“课时包”给家长挖坑?( 三 )

揆诸当下,一年、两年为常态的“课时包”已是培训机构惯用的伎俩,而家长碍于在强势规则面前议价筹码有限,只能选择接受。在此情境下,监管层面还应更主动些——在依法追究涉事商家负责人法律责任的同时,将监管前置,全面覆盖,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收费行为,杜绝“预付费维权难”的现象,不给违法商家薅家长羊毛的机会。

□欧阳晨雨(学者)

编辑 陈静 校对 郭利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