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园丁”小助手( 三 )

很快,这款小程序就在人大附中的教师圈里迅速传播开来。短短一周时间里,就有很多班主任使用。一款为妻子量身定制的产品,居然一不小心成了“爆款”。

巧合的是,在王旭的团队中,好几位成员的家属都是老师。大家“思想碰撞”后,决定“搞点事情”。

就这样,5人的创业团队很快搭建起来。他们将原有的小程序重新打磨、完善,定制出一款更符合教师需求的“班级圈”产品,并赋予了它一个好听的名字“园钉”。

“‘园钉’就是校园版的‘钉钉’,同时取‘园丁’的谐音。”王旭说。

做真正好用的产品

其实,在王旭开发出“园钉”之前,市面上并不缺乏校园类通讯产品。但王旭和团队在调研后发现,这些产品存在很大弊端,并不很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比如,很多产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渠道进入学校,即学校购买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并要求老师和学生们下载APP一起使用。通常,老师在上传学业信息时,需要配合电脑、扫描仪等设备,将学生信息一一输入,再统一整理编辑入库,这无疑给老师们额外增加了不小的工作负担。同时,单独下载的APP还需要先注册再使用,这意味着必须填写每位学生的个人信息,操作起来十分不便,而且容易造成信息泄露。产品的应用场景和老师教学的真实场景严重不匹配,导致这些看似“高大上”的产品不接地气,使用频率很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