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石刻瑰宝何止在武汉( 三 )

笔者当然清楚摩崖石刻的瑰宝意义和蔡华初先生的学术功勋,我是一九八五年求学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好多位古代史教授如邓庭爵、赵克尧、朱维铮先生都从不同角度给我和同学们讲解过摩崖石刻的史料内容和学术价值。我的硕士导师李华兴教授还曾告诉过我:摩崖石刻的社会宣示功能还一直延续到太平天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如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后就把农民军的主张,让部队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刻于山岩;徐向前任总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将士在四川留下的最著名的摩崖石刻就是——“赤化全川”,就是红军主力部队转移了,当地的反动军阀也没办法清除掉。至于新中国成立后,多个省份也有过“工业学大庆”、“人定胜天”、“红旗渠”之类的摩崖石刻。这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为千年民族文化思维传统,总是反映了特定环境和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状态。

蔡华初先生在书中还告诉读者自己的结论性心得:我国古代石刻,主要包括摩崖与碑刻。摩崖,即在山崖石壁上铭刻文字或图案,是石刻艺术长河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纪事、颂德等文化表达形式。摩崖以其字体粗大、醒目、古朴,笔力则具有粗旷、遒劲、雄浑等特征,历数千年而绵长。而笔者所曾观察到的多处江南摩崖石刻,往往与其所在地的山峦、石林、洞崖融为一体,且成为奇特而著名的人文景观。巅峰时期的摩崖石刻作品,则如蔡华初先生所言:特别是在国力强盛的汉唐两个王朝,丰碑、巨刻遍布全国,浩大工程比比皆是。摩崖石刻无论是气势、数量还是规模,都与其时代精神相吻合,而且形成一种上行下效的文化现象继往开来。宋元明清,虽然也有财力富裕的时期,但石刻艺术则转为流行碑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