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开启湾区化增长之路( 四 )

李善民说,在创新能力方面,大湾区内城市各有所长,互补性强。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内自由流动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比如,香港、澳门和广州拥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多,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可以在原始创新力上发挥所长,并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源头型城市。深圳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可以扶持企业自身成为创新高地。珠三角各市依托在制造业上的深厚基础,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由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新兴”

大湾区经济转型的重要内核

规划纲要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依托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应该依靠一些新产业、新动能、新机制。大湾区不应该在旧的世界分工体系下进行产业格局的改良和升级,而是成为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试验田和培育地,形成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支撑,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主阵地。”李善民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