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电影人李国兴:从卖碟仔到影业大亨( 六 )

找准合适题材传播优秀文化

广州日报:你到内地发展20多年,一路怎样走过来?

李国兴:起初的阶段比较艰辛,既没有投资,也不认识人,全靠自己开拓。那时候内地的电影市场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不过我感觉将来一定会红火起来。

近几年,内地的票房很多,但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提出要“正本清源”,讲好中国故事,拍好中国故事。

广州日报:后来是怎样打开局面的?

李国兴:当时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找到合适的题材:既符合内地人的口味,也符合香港人的口味,还符合世界人民的口味。这真的很不容易。

还有“结构”处理也很难。在我看来,香港导演拍商业片比较成熟,内地导演更多爱拍艺术片。当然,后来内地导演在商业片领域成长很快,加上市场化营销能力的提升,发展非常迅速。

广州日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你向香港和海外发行了很多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得到了海内外的认可,最初有没有想到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