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十 )

2018年,《Nature》又有统计数据显示:39%以上的博士有抑郁或者焦虑症状,这一数据是正常人群的6倍以上。此外,62%以上的博士会有持续的科研焦虑;若导师在学术上不能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博士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会超过50%。

在马广军看来,较之其他阶段,博士的焦虑是多方面的。“年龄大了,事情本来就多,由于读博,很多同龄人正常完成的事往往要滞后,加上各种不确定性,焦虑自然就多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傅道彬介绍,一些学校规定在读博士生必须在C刊或CSSCI(即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等期刊上,发表2至3篇不等的文章,且要参加有影响的国内国际学术讨论会,有学术讲座,有指导本科、硕士研究生的经历,等等。但以在C刊上发表文章为例,按照一些学校的目录,所谓C刊一个专业只有几种、十几种,连学校的教授、甚至是博士导师都难以发表。而有些核心期刊特别规定不接受博士生的稿件,令博士生望“刊”兴叹。

“的确存在专业重点刊物少,论资排辈、发论文竞争激烈等现实,令很多博士很焦虑,但不可否认,博士群体中也存在学术训练不够,问题意识不强,对所学学科的理解、积累不够深等问题。”马广军认为,这和当下社会的风气息息相关,博士生中也确实存在浮躁的情况,一些人读博的初心不在学术、而在镀金,在此情况下,急于出成果,就会面临论文屡投不准,学业压力大,焦虑日盛的情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