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电车时代( 三 )

成都无轨电车筹备处成立后,从公共汽车公司抽调原党委副书记雷应贤当副主任,让他牵头负责筹建工作。雷应贤曾回忆起电车的筹备:“对什么是电车,还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对它的原理和特点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但他们就是没有一个“怕”字,在“人人帮人人”的时代,一切始于“三个敢于”——敢于求人,敢于求学,敢于作为。

筹备处开始工作的第一天,他们就踏上了八方“求人”的道路。一路人专跑省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本市协作单位,想方设法筹集一切要使用的重要物资。另一路,是筹备处的技术大队伍,他们踏上了异乡求学路,攻克技术难题。他们里面还产生了成都第一批电车女司机,体现了那个时代“妇女半边天”的功绩。

当年的电车形状,有点像现在的18米大肚公交车,是两截式的绞盘车,前后3个车门,车内共有46个座位。为了能够多装人,电车还曾经加挂车厢,变成“三节棍”。但由于“三节棍”摆动得太厉害,老年人连站都站不稳,终被淘汰。

那时车站上满是翘首以待的人群,大家个个都张望着来车的方向,电车还没停下来,人就跟随着车门小跑。门一开,就是挤车大战。人们充分利用车上每一个空间,脚不需要沾地,被悬浮在空中也要上车。等到实在挤不下了才关门。电车的两扇门经常需要售票员或乘客助力才能闭合。接着,车头一声“滴”响,电机发出嗡嗡声,电车就平稳起步、加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