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涵上市 但它是在为张大奕“打工”

如涵上市 但它是在为张大奕“打工”

文|乔芊

编辑|李洋

张大奕的淘宝店 2016 年就能卖出 3 亿销售额,但她背后为其提供支持的网红电商第一股如涵控股,近日在纳斯达克的首个交易日却以暴跌 37.2% 告终。

暴跌原因并不来自公司仍在亏损,而更可能是它的故事没有被投资者理解——他们显然对于如涵的商业模式和定价逻辑存在重大认知分歧,而大幅破发正是这种分歧的体现。

至今,网红张大奕仍要向如涵贡献 51% 的收入(其他如涵KOL当然更高),而后者为其提供粉丝运营、开店、供应链、物流、客服的全链条支撑,相当于自营电商,这块业务贡献如涵收入的9成。另一块是让旗下网红为其它品牌导流,提供营销服务。也就是说,前者卖货,后者卖广告。

为什么如涵不赚钱?它的未来是否像投资人预期的那样悲观?我们来看看什么影响了它的价值。

议价权。虽然如涵有 113 位网红,但前三位却贡献了 55% 的GMV,这种聚集的坏处在于,头部网红拥有非常高的议价权,比如张大奕就单独成立了子公司,她网店营收的 49% 都归属于她个人,如涵公司只能分到一半。有机构测算,单独考虑张大奕网店带给如涵的收入、成本和费用(销售、履约、管理),这一块其实是亏损的。但张大奕是品牌,也是小网红的号召力,亏损也得“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