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筑桥” 中企闪耀世界舞台( 二 )

发挥沟通优势

开辟品牌出海之路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庞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大型跨国公司,为迅速适应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他们大多采取了本土化策略,吸纳留学归国人员参与其中。熟悉跨国企业运营模式,具有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使海归成为跨国企业本土化的重要构成,加快了跨国企业与中国的融合进程。

“引进来”,而后“走出去”。从在跨国公司担当主力,到帮助中国公司顺利“出海”,海归角色的悄然变化,折射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稳健步伐和中企迈步踏上世界舞台、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历程。

RED CUBE麦出海联合创始人余洋灏告诉本报采访人员,文化差异是中企在海外面对的最大困难之一,“中国企业习惯于中国思维,国外有不同于中国的本土商业运作模式,乍进入另一个陌生市场容易出现‘水土不服’。”

降低“水土不服”程度,让“开放之舟”远航海外是余洋灏团队的核心工作。他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后在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最开始,余洋灏团队承担了一些美国本土公司的品牌包装和营销服务业务。在从业过程中,他发现身边一些中国制造商的品牌在美国落地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公司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很激烈,同时,美国品牌商找中国工厂代工会努力压价,但国内的物料和人工成本都在提高。”余洋灏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