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法能“偷听”:突破伦理的“灰犀牛”并不远

AI算法能“偷听”:突破伦理的“灰犀牛”并不远

漫画/勾犇

人机未来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相较于技术发展更加脆弱,必须尽快找到可行的应对之道。

人工智能算法能“偷听”用户信息

人工智能(AI)算法是否可以“偷听”你的信息?对于这样的疑问,许多人恐怕还半信半疑,难以给出确定答案。但剑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却表明:这是很有可能的。

“偷听”的原理是:当人们轻敲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时会产生声波。这些声波通过设备的内置麦克风收集、恢复,从而就可“听到”敲击屏幕的声音。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听到的声音与键盘位置关联,就可实现“偷听”用户信息。

开展这项研究的剑桥大学计算机实验室用其自己开发的算法模型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四位数密码而言,该模型在10次尝试后可以准确恢复54%的密码;20次尝试后可以恢复150个密码中的91个,识别准确率为6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