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法能“偷听”:突破伦理的“灰犀牛”并不远( 二 )

该项研究的论文于3月26日发表,题目就叫《听到你的触摸:智能手机上的新声学侧通道》。

对于已经基本离不开智能手机的我们来说,这项研究结果无疑是当头一棒。就在前不久,某些手机APP“偷听”用户信息的消息,在很短时间内刷爆朋友圈,引发了巨大质疑。相关平台迅速出面辟谣,而许多针对性的测试也一时拿不出确凿证据。

坦率地说,我们不相信相关平台就是在有意地“偷听”,而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大数据在自动生成“用户画像”。只是画像的精准度,也着实让人害怕。

扎紧技术伦理和法律篱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怀疑“偷听”不啻为一声响亮的警钟,它再次对我们发出警示: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相较于技术发展更加脆弱,必须尽快找到可行的应对之道。

同时,对以“进步”为名的技术发展,我们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和怀疑,并时刻从人类尊严和技术伦理的高度详加审视。这是必要的审慎,绝不是螳臂当车的保守,因为墨菲定律早就说得非常清楚——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