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说祭祖( 二 )

《荀子·礼论》中讲:“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强调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没有天地就无法长养万物;先祖是人类的根本,没有先祖就没有后代子孙。《礼记·祭法》记载了圣王制定的祭祀原则,祭祀是为了通过定时举办纪念的礼仪表达对天地万物、先祖以及有功于国家的人物之恭敬与感恩,教导人不忘本。

可见,中国人供奉天、地、君、亲、师,是有经典依据的。“天地”两个字要写得很宽阔,意味着天宽地阔,让人效仿“天无私覆,地无私载”那种包容万物、承载万物的德性。“君”字下面的“口”必须封严,意为君无戏言,说话一言九鼎。“親”字的“目”字却不能封严,意为“亲不闭目”,这既是对父母长辈的祝福,希望父母健康长寿,也是想到父母祖先察看着子孙的一言一行,所以要心存敬畏,即使独处一室,也不能做缺德事,令父母祖先蒙羞。“師”字,要省略左上角的短撇,意为“师不当撇”,即不能把老师撇在一边,忘记老师的教诲。这些写法都是在提醒后人的孝敬感恩之心。

长存孝思才有不忘本的厚道情谊

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是身教胜于言教。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的父母、老师过世了,又如何以身教教导儿女、下属、学生孝顺恭敬呢?那就要通过祭礼。所以《礼记·祭统》说:“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这说明,君子的教化必须从根本上教起。而能够把孝顺之心体现到极致的就是祭礼。在上位者能够定时追念他的父母祖先,在下位者才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孝敬。而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因此,祭祀不仅是教育,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始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