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大里村 失落的六百年文明( 四 )

寨中有马道子、校场、演武厅、巡更道、粮库、兵库和养马场。围绕古寨墙而行,那一块块已风化的丹石不是长方形,而成为圆形,有的已剥落,却见证了卧龙寨的历史。在丹岩石面上发现前人诗句,依稀可辨,“大里村中八阵图,卧龙冈上山水秀。”在岩壁高处隐约发现三个大字“卧龙寨”。

下寨之后,行约3里,又上了寨子山,寨墙高约20-30米,天然绝壁为墙,原始林中有路。寨子长约10里,宽3里,寨门、寨墙今存。据地方史记载,这座古寨建于明代,清代又重修,而寨子中人家多为纳溪生夷,即苗族居住村落,有“咸丰”、“同治”年石刻文物可考。

大里村内还有大营寨,保留游家祠、石牛栏、狮子石、立子丘、八卦田、棋盘石遗址。瓦窑寨有凤凰岭、马道子、易家庙、大坟包(游总兵墓地)。营盘山寨有伏龙嘴、紫金坪、文昌宫、石柱田、老纸厂旧址等,成为地方史学者研究大里村寨中寨的文献和佐证,具有历史、文化、科考的价值。

3

保土保家 大里寨门四十八

纳溪文史资料载,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洪秀全广西金田揭竿而起,太平天国义旗席卷大江南北,朝廷下旨各地依险而保,坚壁清野,筑寨而守,保土保家。于是在全国各地兴起一场兴修寨堡的运动。到了咸丰年,川南李永和、兰大顺农民起义。石达开部10万之众向川南而来,乡绅、富豪、官吏为此惶惶不可终日。大里村内名门望族游氏十九代子孙,贡生游恒仁及族人,联络村中曾姓、李姓、杨姓、张姓倡修大里村寨外寨以御太平军,并将大里村地图拟修外寨四十八道寨门具文呈禀泸州州官桂延,得州官赞同,并派都司胡维钊、把总高有泰来村督工。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乡绅、大户为保家捐粮、捐款,于咸丰四年(1854)元月动工,咸丰九年(1859)建成了上大里村二十四道寨门,下大里村二十四道寨门,共计四十八道寨门。每道寨门的寨墙外面四周用条石砌成,内填石墩泥土混筑而成,石门坊高达6-8尺,石门额上刻有寨名和建筑年月。寨门用4-5寸厚的木板特制,外面包上铁皮,内面横闩竖闭,寨门上设有瞭望台、观察孔、女墙和烽火台。白天遇险情,烽火台点燃狼烟报警,夜间以红灯为号,可谓固若金汤,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险关要塞。

推荐阅读